贺贤土院士:混合驱动方案为核聚变能研究打开一扇新大门
燃料取之不尽的核聚变能是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目前,要在地球上实现可控核聚变能,主要有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大路线。日前,我国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领域的领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荣誉主任贺贤土介绍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2024-08-16
轻水反应堆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中先进核燃料的优势
如今核电站使用的核燃料自半个多世纪前首次部署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自核电行业诞生以来,水冷反应堆的燃料设计一直基于陶瓷氧化铀 (UO2) 燃料芯块,铀 235 浓缩度低于 5%,并装在锆合金包壳管中。
2024-08-12
“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前景
在人类对可持续能源的不懈追求中,核聚变技术以其清洁、高效的独特优势,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成为全球企业家的瞩目焦点。这种被誉为“人造太阳”的技术,不仅有望满足人类对能源的持续需求,更有望为投资者带来可观回报。
2024-08-11
未来,核聚变能源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 张杰院士专访
张杰院士是物理大家,他在高能量密度物理和激光核聚变前沿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并于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5年荣获在激光核聚变与高能量密度物理领域最重要的国际奖项ー爱德华•泰勒奖章,2021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直到今日,他还亲自带领着一支大型联合研究团队奋战在实验现场,为实现人类终极能源的梦想而努力拼搏。
2024-08-08
为什么模块化方法是实现核电站成本效益的关键
乔治亚电力公司沃格特尔核电站 3 号机组终于启动,比原计划晚了七年,而且超出预算 170 亿美元,这提醒人们核电站投资的风险。
2024-08-06
中法关于核能与环境的联合研究
核能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非常低,可以提供大规模、随需应变的可调度电力,近年来,全球对核能的需求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实现核能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核电站运行、核燃料循环设施的放射性物质释放以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等问题,重视核能的环境影响。
2024-07-25
叶奇蓁院士谈我国核能的创新发展
核能发展对保障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编制的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体现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自立自强的精神,为贯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的方针提供科技支持。
2024-07-25
核能行业的目标是到 2050 年将产能提高三倍
在去年的缔约方大会上,22个国家同意到2050年将核能发电量提高三倍,但这意味着核能行业将额外增加740千兆瓦的发电量,而核能行业长期以来一直深陷成本超支和建设延误的泥潭。核工业协会的汤姆·格雷特雷克斯表示,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但新技术应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2024-07-17
核能“三步走”院士论坛成功举办 凝聚共识加快推进核强国建设
7月10日,由中国核学会主办、中核集团承办的核能“三步走”院士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2024-07-11
世界经济论坛专家麦伦姆:中国技术创新或将重塑全球能源市场
第十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6月25日至27日在大连召开。论坛期间,世界经济论坛能源转型洞察和区域加速发展总负责人伊斯潘恩·麦伦姆(Espen Mehlum)在接受采访时,对中国的能源转型给予高度评价,称这种转型对中国自身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6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能源转型洞察和区域加速发展总负责人伊斯潘恩·麦伦姆(Espen Mehlum)在接受中国新闻网专访。麦伦姆介绍,6月18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4年《促进有效的能源转型》报告。该...
2024-06-28
核电比可再生能源风险更大吗?
核电比可在生能源风险更大吗?
2024-05-06
清华大学核研院张天昊:核电智能化提升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当下,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AI)浪潮的一个关键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产业领域的落地应用。核电领域近年来也广泛应用人工智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为核电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
2024-03-22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徐鹏飞:乘华龙一号批量化“东风”,加快数字核工业建设
从首台落地到实现批量化建设,华龙一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成果和大国底气。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意味着什么?华龙一号在国际核能领域处于怎样的位置?当下“数字化”东风劲吹,核工业作为大协同产业,如何整合资源、以数据驱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中核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一给出答案。
2024-03-18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段旭如:加速领跑 20至30年内实现“人造太阳”
自参加ITER计划以来,我国相关科研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核聚变技术已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到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在聚变科研方面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建成了多座国际先进的研发平台。
2024-03-13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韩泳江:近万亿规模的这一产业,如何向“新”求“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中国宝原作为中核集团统一的核技术应用产业控股平台,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链“链长”作用?核技术应用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走好向“新”求“质”之路?日前,记者采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宝原、同方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泳江。
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