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公众开放日”活动顺利举行
为了让更多公众走近核工业和核技术应用产业,按照中核集团安全质量宣传周活动有关安排,中核集团“公众开放日”活动在中国核工业科技馆顺利举行,活动以科学认识“核”、更多了解“核”、更好接受“核”为专题组织进行现场及线上参观。
2022-06-28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王承书自述传奇人生
在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的档案室,珍藏着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王承书的187本笔记本以及各类手稿。工整的手书,娟秀的字迹,让人赞叹不已。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积尘、时光磨砺,泛黄了纸张、磨损了纸角,却无法褪去烙印在笔记上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倾尽毕生心血的忘我奉献,亦无法遮掩笔记背后写就的一代才女的传奇人生。
2022-06-25
今天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诞辰98年,曾为核事业隐姓埋名28年
97年前的今天,他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鞠躬尽瘁了一辈子而绝大多数人直到他去世前一个月才第一次听说了他的名字邓稼先
2022-06-25
详解国内外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发展
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俄、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发第四代核反应堆系统,而利用液态金属冷却的快中子反应堆建设技术更是备受业界重视。
2022-06-24
生命的最后,他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98年前的6月25日,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在安徽怀宁出生。1948年至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毅然回国。从他回国,到他去世前的36年里,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科技事业。
2022-06-24
美国核动力航母造价超百亿美元,能不能退役后改成核电站?
退休的核航母中最需要处理的仅仅只有核反应堆,当燃料被完全卸除、并对反应堆进行过彻底的清洗、密封和拆除之后,它剩余的部件还有继续使用的价值。
2022-06-22
用核医学诊断糖尿病并发症
原子能机构的核医学医生Enrique Estrada-Lobato说:“核技术可以帮助检测并因此帮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死亡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核技术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2-06-21
王世绩院士:核光耀世 熠熠有绩
195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选派王世绩前往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以下简称杜布纳研究所)参加第一台快中子脉冲反应堆的建设。他深感机会来之不易,努力克服语言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作为首次开堆物理员参与操纵保护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开堆临界试验和短期运行工作,深入理解并掌握了快中子反应堆的关键技术。
2022-06-20
纪念王承书院士诞辰110周年|王承书先生治学的教诲
王承书就是爱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王承书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前身——华北605所副所长,为了祖国核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她隐姓埋名30余年,用爱国、奉献书写了“永恒的人生”。
2022-06-20
中国核工业功勋文功元:年近百岁,一生只为核事业
作为中国核事业的先驱,文功元是核工业四〇四厂首任厂长,是二二一厂副总指挥,是二机部核电局局长,从核武器到核民用,他为中国的核事业无私地奉献了终生。
2022-06-17
从原子弹到氢弹 两年零八个月背后的创新奇迹
这颗成功爆炸的氢弹,不仅“炸”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练而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
2022-06-17
幽门螺杆菌检测与商用核反应堆居然有关联?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已知唯一在人体胃内长期存活的细菌,尿素呼气试验就是用同位素碳-13或者同位素碳-14标记的尿素胶囊,受检者吞服之后与胃部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我们通过收集受检者呼出气体中的碳-13或者碳-14,并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就可以知道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2022-06-17
55年前的今天,世界为之瞩目!
55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首往昔,不仅仅是要讲述一个故事,更多的是在述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在述说那份高于生命的事业,是在述说那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后来,人们把它们叫做“两弹一星”精神。
2022-06-17
你知道中国的“堆谷”吗?
在距离成都市约100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神秘的山谷。山谷里分布着7座核设施,以及众多的核电试验装置。这里,就是被誉为中国“堆谷”的909基地。
2022-06-15
攀爬冈底斯山顶峰、在无人区露营、在云贵高原的沟壑中摸索,为什么我会在这个岗位上坚持这么多年?
每年的3月至10月,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每天背着包在烈日下徒步负重前行10公里以上,在计步器上傲视群雄,却不是为了健身,只为发现由于构造异常而引得仪器滴滴报警的喜悦;他们背负4升水、负重20斤,只为采集30件有效土壤样。这,便是核地质队员的常态。
202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