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特刊聚焦:中核集团——坚持自主研发 提升制造能力

2022-05-10 13:48  来源:中核集团    华龙一号  中核集团  材料国产化

2011年,中核集团加速推动第三代核电技术,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华龙一号”的型号研发。“177堆芯”“双层安全壳”“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等技术方案,构建出了“华龙一号”的“骨架”,也最终形成了核电领域的创新成果。


核电自主研发,所需的人力、财力成本巨大,研发周期长。中核集团“华龙一号”团队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研发出了自己的核电技术。

2011年,中核集团加速推动第三代核电技术,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华龙一号”的型号研发。“177堆芯”“双层安全壳”“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等技术方案,构建出了“华龙一号”的“骨架”,也最终形成了核电领域的创新成果。

国际上的三代核电如欧洲第三代原子能反应堆的抗震等级为0.25g(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应8级地震烈度,而“华龙一号”的设计目标,是向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看齐,达到0.3g,能应对9级地震烈度,可涵盖中国几乎所有厂址。同时,即使在丧失全部(包括应急)电源的极端情况下,“华龙一号”要做到仅靠重力、温差等提供动力就能维持系统运行,带走反应堆停堆后产生的余热,更好地保证核电安全。

开始,“华龙一号”应急柴油机的配电柜是从国外进口的,满足不了抗震要求。“这是示范工程,必须全面示范抗震能力。”“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最终国内企业共同攻关,满足了抗震要求。正是这份坚持最严格标准的执着,为“华龙一号”实现国际先进三代核电站指标奠定了基础。

“华龙一号”的整个建造过程,也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整体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在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建设进程中,中核集团坚持走设备国产化路线。如今,“华龙一号”已经实现了400多台设备的国产化,核心设备和关键材料全部实现了“中国制造”。

通过为“华龙一号”设备研制供货,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的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设备制造产业升级,形成每年8—10套完整台套的核电设备制造供货能力,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打下了扎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图为技术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