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之道除了“情怀”还有“方法论”——访上海中广核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国进

2023-04-02 12:27  来源:中广核上海科技    中广核上海科技  “和睦系统”  中广核集团  仪控与电气

在当前的国内核电业,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和睦系统”。这是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DCS)。2016年7月,“和睦系统”正式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独立工程评审,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主设计制造核级DCS的国家。


“‘和睦系统’不会止步于目前的水平,它的应用也不会仅限于核电领域,未来还将应用于航空、船舶等其他高可靠性要求的行业。”6年前,时任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国进告诉记者。

6年后,当记者再次走进广利核时,当年江国进口中的目标已实现。这家仅有1000人的企业,在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中榜上有名。

如今的江国进有了新身份——上海中广核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21年9月,以广利核为基础,中国广核集团整合6家成员单位组建上海中广核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形成数字化产业平台。“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走向资本市场。”江国进说。

1套系统,1000人,上百亿元

在当前的国内核电业,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和睦系统”。这是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DCS)。2016年7月,“和睦系统”正式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独立工程评审,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主设计制造核级DCS的国家。

“中国人,只要下定决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产品。”6年后,再说起当年的研发经历,江国进这样感慨,“我们要有实现自主可控的决心。”

但在当时,决心并不好下。2007年,“和睦系统”研发之初,国际贸易环境尚好,很多中高端制造产品的国际采购成本远低于自主研发投入,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不能不考虑成本控制,更难放弃对利润的追求。

“作为央企成员公司,我们的‘国之大者’就是掌握核电仪控领域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江国进说,要下定决心,既要有远见,也要有责任感、使命感。

在江国进的讲述中,广利核曾有过非常艰难的时刻,从“和睦系统”研发起步到2017年工程化阶段,坚持依靠自我滚动发展。在外人看来,这是在黑暗中守望光明,前途未卜。

“我们是凭借着一次次小‘战役’的胜利,不断积累信心,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走到现在的。”江国进说,“比如DCS领域的形式化工具、核电站DCS操作系统的研发,此前在国内都是‘无人区’,我们都一一攻破了,最终迎来了曙光。”

数据显示,目前广利核的产品已覆盖我国大部分在役核电站及新建核电站,近10年累计合同额上百亿元人民币;截至2022年底,“和睦系统”投入产出比为1:13;2022年广利核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同比增长61%。

科创企业要发展除了“情怀”还需“方法论”

目前的“和睦系统”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既得益于广利核对创新发展之路的坚持,也离不开公司管理层对创新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推广应用。

2020年11月,中广核董事长杨长利到广利核调研,并提出4点要求:一是要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二是要把握好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三是要积极主动开拓市场,四是要不断深化改革。

“其中,把握好科研创新的基本规律,就是要求我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江国进说,“在此之后,我们提出了‘产品化、工程化、产业化’的‘三化融合’要求,推动技术产品化、产品工程化,通过工程实现产业化。我们总结形成了‘七层模型’理论,贯通了从需求到产业的路径,用以指导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新市场新业务的孵化。”

2020年12月,中广核提出,要将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清洁能源主业深度融合,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能源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9月,中广核以广利核为基础,将涉及工业控制、数字化、信息化的6家成员单位整合形成数字化产业平台——上海中广核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科技”)。

按照江国进的构想,处于新发展阶段的上海科技,将以“V谷”战略推动公司产业化快速发展。“V谷”战略从需求出发,围绕核电仪控、新能源、人工智能等8大产业,自下而上分为创新谷、应用谷、产业谷,分别对应核心技术研发、拳头产品研发、产业化推进三个阶段,最终实现从技术到产业的全流程落地。

“从需求到产业,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为了保证创新链真正落地见效,‘V谷’战略的核心和落脚点是产业总师,形成‘以产业总师牵头,市场推广师+资本与财务运营师协助’的铁三角团队,共同承担产业发展的整体责任。”江国进说,产业总师是产业发展第一责任人。

目前,上海科技已陆续孵化出核安保产品“和睦天盾”、网络安全产品“和睦卫士”、智能云平台“和睦云网”等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除此之外,江国进表示,广利核作为国务院国资委首批科改示范企业之一,通过三年改革行动形成的“800米赛马行政管理干部年薪制”“技术线总师积分制”“骨干员工动态出入库”等多项创新机制,都将为上海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数据显示,自2020年科改示范行动启动以来,广利核营业收入上涨43%,净利润上涨115%。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设置好的机制,激发人的创新活力。科创企业要发展,不能光讲‘情怀’,还要讲世界观和方法论,方法论很重要。”江国进说,“按照规划,在科学方法论和创新机制的保障下,下一步,上海科技将着力打造核电仪控、高端工控、数字化三大平台。”

有优势把握“数字孪生”风口期

企业要发展,努力之外,还必须能准确把握大势。谈及数字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江国进有自己的判断。

在他看来,当前业界热议的人工智能,在2030到2035年可能会迎来爆发期,但在此之前,人们的意识和环境都很难支撑人工智能的大发展。在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工业制造业领域,“数字孪生”可能会先于人工智能迎来风口期。因为“数字孪生”投入相对较低,且应用效果立竿见影。

“核电站建设是很复杂的场景,也只需10%左右的投资就可以做出‘数字孪生’工具。有了这套工具,核电站后续设计建造和维护成本都可以明显减少。其他的场景投资就更低了。”江国进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

在江国进来看,这将为“数字孪生”的推广应用提供更多机遇。上海科技作为中广核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业务的承接与发展平台,相比于国内外其他同类公司,在竞逐数字经济,把握“数字孪生”风口期方面有三大优势:

一是有数字技术的基础研发能力,能够把发展数字经济的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广利核在核电仪控领域有自动化、智能化优势;中广核是国资央企中的信息化先进单位,信息化基础较好。

二是有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能够更快打通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大动脉”。中广核的数字基础设施都是由上海科技旗下的智科公司负责建设的,有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优势。

三是在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方面,能够更好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广核既有核电,也有风电、太阳能等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产业数字转型的场景非常丰富。

“立足中广核现有业务,目前我们已经梳理出超过100个场景。”江国进说,“场景就是需求,当场景汇集的业务需求达到一定规模,产业就产生了。”(记者 安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