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的力量

2023-01-18 09:11  来源:国资报告    中核集团  华龙一号  余剑锋  核聚变  福清核电站  小堆  玲龙一号  卡拉奇核电站

截至2022年,中核集团连续17年和第六个任期考核获得A级,在国资委监管的近百家央企中名列前茅,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编者按

截至2022年,中核集团连续17年和第六个任期考核获得A级,在国资委监管的近百家央企中名列前茅,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回顾中核集团以及以中核集团为主体的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起步时是一穷二白,发展中是技术封锁,再往后还有市场经济带来的阵痛,体制变革、分分合合引发的挑战。

从2022年9月起,《国资报告》记者对中核集团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采访,在2022年第12期推出特别策划《聚变的力量》,从执着的强核报国使命感、坚定不移的自主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改革攻坚精神三个视角为您呈现中核集团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在1月15日“中核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为您全文分享《聚变的力量》,共同探寻这样一家肩负特殊使命的央企的成长密码——

聚变的力量

策划 · 闫永 郭大鹏 原诗萌

执行 · 本刊记者 原诗萌

《国资报告》杂志2022年第12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核电技术”是新时代十年取得的重大成果,并对“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强化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核工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令党的二十大代表,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倍感振奋。他对《国资报告》记者表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中核集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有力落实党中央部署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核工业发展的中心任务,以核工业加快发展的新成绩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核工业强国,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在2022年7月16日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国务院国资委通报了2021年度和2019—2021年第六任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中核集团荣获2021年度考核A级、2019—2021年第六任期考核A级。这是中核集团连续17年和第六个任期考核获得A级。在国资委监管的近百家央企中,能一直保持上述成绩的不超过10家。中核集团还获得2019—2021年任期“业绩优秀企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两项荣誉。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回顾中核集团以及以中核集团为主体的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起步时是一穷二白,发展中是技术封锁,再往后还有市场经济带来的阵痛,体制变革、分分合合引发的挑战,用步履维艰、任重道远来形容并不过分。

为探寻这样一家肩负特殊使命的央企成长密码,9月起,《国资报告》对中核集团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采访。我们发现,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是解读中核集团密码的关键。一是执着的强核报国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成为企业所有行为的终极目标,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毫不动摇。二是坚定不移的自主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在自我强化和外部压力作用下已经深入骨髓。三是实事求是的改革攻坚精神,矢志不移,从而破解难题、突破障碍,全方位释放企业活力。

从这三个视角看中核集团发展历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中国核工业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创建和发展壮大的。1955年我国核工业诞生以来,管理体制几经变革,从三机部、二机部到中国核工业部,再到中核集团的前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简称中核总),此后又历经了数次调整。但在一次次调整中,中核集团始终保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并持续加强核科技的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肩负起了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责任。2018年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核集团与原中核建设集团实施战略重组。重组后,中核集团建立了更高水平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为新时代加快建设核工业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

强核报国使命感与创新精神、改革攻坚互相激发,产生了强烈的聚变效应,支撑起中核集团历经坎坷、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用核工业的话讲,这就是聚变的力量。

上篇:改革产生聚变效应

和许多央企一样,中核集团也是行业部门改革的产物。1999年7月1日,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在内的国防科技工业十大集团公司宣告成立。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核集团成立后,通过结构调整、内部重组、优化管理等方式,建立了现代企业集团。通过改革,中核集团队伍更加精干,主业更加突出,市场意识更强,核科技工业体系实现新的提升。

进入新时代十年,特别是“两核”重组后,对于改革的意义,中核集团有着充分的认识。

余剑锋表示,中核集团是代表我国核科技工业实力,参与全球核工业竞争的重要战略性平台,实现使命、愿景、目标就必须以改革为抓手,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破解政策性难题,完善集团公司经营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推动核强国的建设。

“两核”重组

推进中央企业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先后完成了一批资产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2018年1月,在分立近20年后,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核集团与中核建设集团实施战略重组。

虽然近20年前是一家,但在新形势下如何高效率落实“两核”重组整合,依然存在挑战。

立足新起点,中核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研究制定了新时代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集团管理水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新中核企业文化落地推动作风建设,有力有效落实了“两核”重组后的整合融合。

中核集团副总经济师、战略规划部主任李光亚告诉记者,“两核”重组后,中核集团研究制定了新时代发展战略,明确了“以建设先进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集团,推动我国建成核工业强国的‘三位一体’奋斗目标,并且确定了到2020年强基固本,2035年跨越发展,本世纪中叶全面引领,建成核工业强国的三步走发展目标。”

“通过制定实施新时代发展战略,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为改革发展的目标愿景和实施路径,为核工业新时代加快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李光亚说。


2016年3月27日,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球形燃料元件生产线在中核集团中核北方元件生产基地建成投产,
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向第四代核电站持续提供球形燃料元件的能力。

重组后的新中核集团以改革促发展,打造一流总部和先进的专业化产业组织体系。

按照“精干高效、简政放权、管理科学、相对稳定”的原则,新的中核集团总部部门由原中核集团17个、原中核建设集团14个精简到重组后总共仅13个,总部人员由原来两家集团的354人减少到278人。李光亚告诉记者,重组以来,集团总部各部门职责清晰、运行顺畅,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中核集团扎实推进总部作风建设,切实解决总部部门和干部职工在担当作为、大力协同、执行落实、精神面貌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树立总部优良作风,推动总部去机关化、去行政化。

“两核”重组后,中核集团按照“小总部、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建立了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形成了战略管控、财务管控、运营管控相结合的分类管控模式。同时,制定实施了对二级单位授权经营管理改革方案,在权力清单十个方面86个子项中,共计授权40个子项,充分赋予成员单位经营自主权。中核集团的新举措还包括,出台分类定级标准,使成员单位的分类定级管理更为灵活规范,推动流程优化,重组后3个月内梳理发布40项核心业务流程,编修112项关键制度,至今共编修制度199项,形成了健全的制度体系。

“两核”重组后,按照“做强主业、集团统筹、专业经营、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整合,构建起了由9家专业化公司、13家直属单位组成,覆盖天然铀、核燃料、核电、核工程、核环保、核技术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完整产业组织体系,以专业化公司为主体推进各产业专业化、市场化经营。通过重组整合和优化调整,核工业的产业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两核”资产整合工作是此次战略重组的核心任务,关系到整体重组进程和业务整合目标的落地。中核集团成立了以总会计师为组长的资产整合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向国资委、工商、税务、证监会等部门汇报,对接百余家投资人。经向国资委汇报,中核集团制定了以吸收合并方式完成资产整合方案,减免资产承接过程中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约42.24亿元,实现原中核建集团账面未弥补亏损全部由中核集团承继、后续年度继续弥补,一次性完成产权划转。2019年7月,上市公司股权划转、中国核建可转债承接完成,标志着“两核”重组资产整合主体工作圆满完成。

中核集团与原中核建设集团重组整合,是中国核工业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中核集团从此走上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重组后,中核集团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合理、资源调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经营业绩保持中高速增长,跻身世界500强,为央企重组树立了标杆和典范,对促进我国核工业和中核集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光亚说。

主动求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与其他央企相比,中核集团改革事项多、任务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涉及子企业户数多、覆盖面广,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任期制和契约化等重点改革任务数量是央企平均水平的2—3倍以上,改革整体难度大。

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表示,“十四五”是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换道超车”的关键期。“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想不想改革的问题,而是要早改、快改,把握有利时机,换到一个新的跑道上去。”


2022年9月28日,中核集团举行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推进会

中核集团的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要求和氛围下推动的。比如,为破解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活力不足、改革缓慢等问题,中核集团自加压力、主动求变,2019年以来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

中核集团经与上级有关部门多次沟通研究制定了《中核集团关于科研院所党委领导下院所长负责制改革的工作指引》,细化明确党委领导下院所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院所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同时,创新性明确科研院所党委书记兼任法定代表人,界定院所党委的主要职责,院所党委会议决策机制和主要决策事项,其党委会参照履行国有企业中党委会和董事会的职责,其院所长参照履行国有企业中总经理的职责。通过改革,中核集团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一致的院所管理机制,闯出一条科研院所改革的治理新路。

中核集团大力推进“一院两制”改革,对目前还是事业体制的科研院所,建立企业法人实体,“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推进企业化、市场化管理机制改革,对人员实行“两脱钩”(人员与事业编制脱钩,事业费和个人待遇脱钩),完善企业化劳动用工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构建契合科研规律的市场化薪酬激励体系。在改革过程中,中核集团大力推进三个“不低于”,即首席专家待遇标准不低于单位正职、科技带头人待遇标准不低于单位副职、无行政职务优秀科研人员不低于行政上级,将科研岗位由“冷板凳”变成“热板凳”。

改革不是没有阻力。中核集团有科研院所负责人担心:“我们是搞核科学技术研究的,如果改成企业,怎么引进人才?”李光亚回应说:“企业是最有活力和效率的科技创新主体,国际上来自企业的核科技创新成果和应用比比皆是。”科研院所企业化的关键是改革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经过三年改革,科研院所扭转了“四平八稳”的科研文化、改变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态度,正在重塑高效、积极、进取的新型科研文化。

如何对管理部门员工进行精准考核评价,一直是组织管理的难点痛点。

中核集团副总经济师、人力资源部主任杨朝东告诉记者,对管理部门员工的绩效评价,当前主要存在基于任务完成度和基于满意度两种导向。

基于任务完成度的方案以关键绩效指标法(KPI)为代表,强调绩效就是产出和结果,但因管理部门工作成果与组织经营成效的关系难以衡量,导致精准确定其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的难度较大且时间成本高,员工工作量也无法客观衡量比较。

基于满意度的考核方法以360度考核法为代表,采取多元主体综合评价打分的方式,主要依据考评者的主观印象,极容易受到“光环效应”“近因效应”的影响。

以上两种评价方法对于准确衡量管理部门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都存在一定困难,急需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破解管理部门员工绩效管理难题。


2020年11月27日,中核集团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成功实现首次并网。

2020年,中核集团集中了集团内部十余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专家组成研发团队,在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经历大概半年的集中研讨、征求意见、推演论证,研发了基于标准工时的管理部门员工量化考核工作法。

研发团队在调研分析、工作梳理、集中开发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部门量化考核指导手册》,构建了工作分解、工时定标、工时获取、工时核定、工时应用和绩效改进“五工一改”有机闭环管理模型,形成7大流程图、13项工作表单。同时,应用系统工程管理理念和WBS工具构建工作分解库,在历史数据分析、现场观测、专家研讨及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开发出标准工时库并动态更新。

2021年,中核集团以6家成员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为试点率先实施管理部门量化考核工作法,在业务梳理、流程优化的基础上,运用WBS工作分解方法将成员单位全部人力资源业务分解为12个工作模块、76个工作任务、397个具体业务和1791项基础作业单元,并逐项确定了基础作业单元的工时标准。试点推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年,中核集团将17个单位23个管理部门列入推广实施范围,目前已有超过60个管理部门主动实施了量化考核,覆盖了经营计划、科技管理、财务、党群、纪检、行政办公、工会等主要的管理部门类型。

管理部门量化考核试点取得良好成效。杨朝东告诉记者,首先是管理精益度提升,同级人员奖金分配最大差距由约10%提升至64%,员工奖金增幅最大的达26%,降幅最大为28%。员工由“挑活干”变为“抢活干”,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升。团队透明度和信任度也实现了改善,约90%的员工认为量化考核更公平。同时,知识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不断迭代更新的标准工时手册推动管理部门工作方法更科学、负责人和员工履职更轻松、业绩表现更出色。

试点单位根据工时情况调整了工作任务在员工之间的分配,精简了岗位编制,减少了人员需求,优化了岗位人员配置,为纵深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项改革得到了国资委的肯定。国资委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简报专题刊发了《中核集团创新构建量化考核方法破解管理部门人员考核难题》文章,对量化考核工作法在央企范围内进行了宣传推广。

亮点纷呈

像这种创新性的改革举措,中核集团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做法。

在国资委对中核集团整体实施工资总额核准制的基础上,中核集团自加压力,创新实践,积极推进工资总额备案制改革,不断优化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市场竞争活力。2021年,实施工资总额备案制改革的27家单位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2.7亿元,同比增长23.3%;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3.7亿元,同比增长34.7%。

2013年正式启动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以来,特别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以来,中核集团坚决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公司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制度更加完备,权责边界更加清晰,授权结构更加科学,服务保障更加有力,运作模式更加成熟,治理效能不断提升,连续两年董事会获得国资委考核评价优秀。同时,中核集团注重母子公司一体推进,实现公司治理上下贯通,子企业董事会建设走深走实,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新阶段。

中核集团连续两年组织了对专职董事的年度考核评价工作,按照“谁派出、谁考核”原则,从日常履职评价和出资人评价维度开展评价,设置6类11项考核指标,其中出资人评价与任职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相关。考核结果需经中核集团纪检监察组会签,得分前20%评为优秀,专职董事薪酬兑现与所任职企业年度经营业绩、个人考核结果实现双挂钩。通过开展考核评价,调动了专职董事积极性,独立报告事项数量明显增多,考核“指挥棒”作用充分发挥。专职董事积极发挥作用,聚焦主责主业,对子公司董事会决策事项严格决策把关、独立审慎表决。2017年至今,共否决议案10项,涉及金额近10亿元。

截至2021年底,中核集团133家成员单位开展了7类中长期激励项目,涉及激励额度约9亿元。其中,12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了职工持股,64项科研成果开展项目分红激励,15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收益分红上实现全覆盖。启动中长期激励计划企业2021年实现营收1780亿元,同比增加17.92%;净利润178亿元,同比增加27.64%;研发费用投入45.39亿元,同比增加45.66%。

中核集团探索建立了“一把手”接替计划,突出重点发现、精准培养,提前储备一批优秀“一把手”潜在人选,根据集团公司战略、单位业务发展需要,首批选取部分重要一类单位编制“一把手”接替方案,把握一批优秀正职人选,并结合履职表现进行动态调整。中核集团科学制定80多个领导班子配备调整方案,做到“有动议就有方案、有人选就有比选、有调整就有接任”,推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走深走实,为党组研究决定干部任免事项提供决策参考,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在“两非”处置方面,截至目前,中核集团已全面完成23户“两非”企业的清理退出,完成率达100%。在国资委组织开展的专项检查中,集团公司23户“两非”企业全部审查通过。

在实践中,中核集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党建融入中心工作的创新管理模式,有效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政治优势,成为破解国企党建与中心工作“两张皮”难题的成功范例。

第一条经验是实现重大工程现场党建联建全覆盖。中核集团发布《党建联建工作大纲》,将党组织与重大工程研发管理建设保障体系有机融合,构建跨产业链、跨行业、跨单位的“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工作体系。通过优化管控模式,党组主要领导直接负责,实施重大工程一体化进度计划,所有重大工程现场形成“党建联建委员会—联建委员会办公室—各参与单位党组织”三级组织机构,实现党组织体系与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深度融合。

第二条经验是在重大工程现场“委员进支部”和“党员进班组”。中核集团开展“结对子,促安全”“每月同吃同工作半天”等举措,党员骨干与班组工人深入交心,进行技能帮扶、安全教育、心理疏导,及时收集和解决困难和问题。关键时刻有党员冲锋、安全质量有党员把控、技术难关有党员攻克、关怀帮扶有党员落实,党组织和党员勇担急难险重任务,确保重大工程项目安全、进度和质量。

第三条经验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借鉴疫情防控期间全国支援湖北的模式,组织全集团具有丰富建设经验的优秀干部和人才驰援重大工程。举全集团之力保障了“华龙一号”等各重大工程的建设需求。

在国务院国资委、中核集团的指导和部署下,中核集团所属公司积极开展改革探索。

中国核电在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对中核武汉、中核汇能等市场化程度高的公司以“发榜”“揭榜”等方式推行中层管理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中核武汉以“发榜”方式公布科研生产部门(含市场开发部门)中层管理岗位任期业绩目标和对应薪酬待遇,中层管理人员“揭榜”签订聘任协议和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中核汇能试点了部分分公司总经理岗位“揭榜挂帅”,形成了“揭指标竞聘,带契约上岗”的新型模式。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结合经理层岗位分工和公司发展规划,一人一表逐人制定了差异化的经营业绩指标及差异化的年度和任期个人主要指标,差异化个人业绩指标权重超过80%。同时,对不同类型的考核指标设置了差异化的计分规则,如劳动生产率底线目标为期望目标的90%,高于“双70”的底线目标,使得公司考核更具针对性和精确性。

中国铀业打破事业单位薪酬体系,建立以岗位为核心、以贡献大小决定绩效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提高绩效工资占比,解决以往事业单位薪酬分配中“能升不能降”的问题。2021年,中国铀业下属的各科研院所中,绩效工资占比已超过60%。中核矿业科技市场部门利润指标考核权重达88%,同一岗位根据贡献大小能拉开高达6倍的收入差距。


2019年7月25日,中核集团与力拓集团在纳米比亚举办了罗辛铀矿交接仪式,中核集团正式控股世界第四大产能铀矿——纳米比亚罗辛铀矿。

为有效发挥中核七院分公司的窗口作用,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分公司市场开发、经营管理、运营机制,中核第七研究设计院在公司内部所属设计咨询院、科研院所、分公司、项目部、中心等非法人组织引入目标管理、最小单元核算、价值创造导向的绩效管理等理念和机制,将内部组织进行模拟法人管理,形成自主管理、自主经营、内部高效协同、压力与动力同向发力的新体系,充分激发了各部门、单位主观能动性。

中国核建打破成员单位之间的壁垒,推进内部要素的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开展中核岩土整合进入中核二四,中核建材(中核混凝土)整合进入中核华辰。在整合过程中,中国核建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听取员工意愿,做好改革调整、生产经营、干部员工的稳定工作。整合后,中核二四与中核岩土、中核华辰与中核混凝土进行“十四五”规划调整与衔接,在法人治理、程序制度、风险管控、用人机制等方面开展管理融合工作。

通过上述努力,中核集团改革三年行动80项改革重点任务、434项改革主要举措全部完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核集团在国资委改革三年行动年度考核中获评A级,位列央企第5名。6户“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考核结果全部为“标杆”或“优秀”,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核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改革发展之路。

中篇:自主创新厚积薄发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在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目前,世界上除中国外,只有美、俄、法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核工业的地位和作用更显重要。随着和平利用核技术的不断推广,世界核科技创新方兴未艾。

中国工程院在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核工业6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核科技高度敏感其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


国产首台乏燃料运输容器成功下线

面对国际上核技术的竞争,中核集团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工业发展的战略核心位置,始终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推进核工业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科技研发,努力打造先进核能原创技术“策源地”,勇当核工业现代产业链“链长”,加快实现核工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华龙一号”梦想照进现实

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一个核电站的设计,最核心的就是堆芯,堆芯确定了,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才能设计定型,一回路确定,二回路系统才能进行设计。

当时世界核电通用的是在堆芯设计上采用157堆芯,中核集团核动力院的研发团队在充分论证可行性后,创造性地提出了177堆芯的方案。这成为“华龙一号”诞生的源头和核心技术的基础。

从“157”到“177”,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在充分考虑热量传递、燃料富集度等组件之间相互制约的因素后,还要提升堆芯性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据“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核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总设计师刘昌文回忆,为在参数的平衡间找到最优的布置方式,科研人员自我加压,艰难攻关,在堆芯装载方案没有颠覆性调整的情况下,成功地将组件最大燃耗降低到了限值以内,在安全性、经济性和对下游专业的影响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类似的科研攻关故事还有很多。蒸汽发生器是核电站的关键设备之一。长期以来,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技术,只掌握在美国西屋、法国阿海珐等少数国外公司手中,设计新型号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蒸汽发生器,在国内尚无先例。

从事蒸汽发生器设计研究近30年的专家张富源担任攻关组组长兼专家组组长。为了攻关,张富源带领团队成员,常常24小时守在试验现场。经过27个月的攻关,第三代核电ZH-65型蒸汽发生器问世。相比之下,美国、法国制造首台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的时间用了将近40个月。ZH-65型蒸汽发生器的出口蒸汽湿度、蒸汽压力、功率重量比、设计寿命等主要技术参数,全面达到并超过了国外三代核电机组蒸汽发生器的水平。


福建福清“华龙一号”示范工程

2015年5月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是全球唯一按期建成投产的三代核电首堆工程,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据了解,“华龙一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专利700余件,软件著作权120余项。

“‘华龙一号’是中国核工业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的成果。”“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从CNP1000、CP1000、AP1000再到‘华龙一号’,20多年4个自主型号的名称,折射出的是几代中国核工业人,在自主创新核电技术的艰难历程上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执着精神,是对初心的坚守。”

2021年1月30日,站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投入商业运行的时点上,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余剑锋表示,中核集团将始终牢记强核强国的历史使命,推动核工业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加快“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和后续机型研发,着力推动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走出去”,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核工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体两翼”支撑创新多领域开花

“华龙一号”的经验告诉我们,核工业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多年来,中核集团坚持自主创新,系统谋划和超前布局,着力推进核工业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科技研发。

“两核”重组以来,中核集团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科技研发投入增长3倍以上,2021年科技研发投入351亿元,占到营业收入比重的14%,“龙腾2020”工程圆满收官,“创新2030工程”深入实施,取得一大批科技成果。

燃料组件是核反应堆的核心,CF3燃料组件是中核集团自主研制的先进核燃料元件品牌,被誉为最强中国“芯”。2019年9月20日,4组CF3燃料组件插入秦山二期4号机组反应堆进行考验。此前,已有8组CF3燃料组件入方家山核电2号机组。记者了解到,目前CF3自主燃料组件已实现批量化生产并出口巴基斯坦。

2020年12月4日,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标志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今年10月19日,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运行的新纪录。HL-2M将进一步加快人类探索未来能源的步伐。


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为中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

该项目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设计建造。据悉,该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是实现我国核聚变能源开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也是我国消化吸收ITER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2021年12月20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完成发电机初始负荷运行试验评价,首次并网成功,发出第一度电,标志着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质的飞跃。我国实现了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的“中国引领”。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调试和运营的新一代核电项目,示范工程由中核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组建的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EPC总承包),装机容量20万千瓦,2006年被列入十六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于2012年底在山东荣成开工建设。目前,示范工程机组各项运行指标正常,反应堆、汽轮发电机及相关系统设备运行稳定。今年12月9日,示范工程反应堆达到初始满功率,实现了“两堆带一机”模式下的稳定运行。


2020年7月28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室(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举行。

中核集团近年来取得的科技创新成绩还包括:第三代绿色地浸采铀技术、新一代离心机等技术、装备成功研制应用,国内首座高放废液玻璃固化设施建成投运,深地核天体物理研究取得新突破,等等。这些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民生和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体系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针对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中核集团积极推动“小核心、大协作”,构建了以集团公司为核心主体,以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际研究机构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协同创新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协同创新模式为中核集团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本体”建设全面加强。中核集团依托23家科研院所组成的完整的核工业创新链体系,加快推进“四个基地、一个平台”核心能力建设,显著提升了核动力院、原子能院、四〇四、西物院等的科研基地、设施、平台能力水平。

“国内翼”巩固提升。中核集团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程等具备核科技研发优势的院校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实现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在集聚、统筹各方优势科技资源基础上,中核集团牵头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以及核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协同创新联盟、海水提铀联盟,形成强大的创新攻关合力。

“国际翼”有效拓展。中核集团在持续深入推进与俄、法全面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和大学签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建立了中核集团多个海外研发中心,为中核集团实现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力支撑。

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加强在小堆等领域的合作,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地时间2022年9月6日,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格罗西倡导成立的维也纳集团召开2022年会议。余剑锋介绍了中国小堆的最新进展情况,强调小堆的全球发展需要核能行业加强合作,共同提升小堆的经济性和竞争性。同时要借助IAEA平台,加强与监管机构和公众的沟通,促进小堆用户要求和标准的设立,实现小堆在供电、海水淡化、区域供暖、工业供热等方面的多种应用。


2021年10月24日,模块化多用途小堆“玲珑一号”钢制安全壳底封头提前吊装完成。

2022年11月30日,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反应堆“玲龙一号”核岛安装工程正式开工。“玲龙一号”是由中核集团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模块化小型压水堆,也是全球首个开工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该小型反应堆具有安全性高、建造周期短、部署灵活等特点,可作为分布式能源,供电的同时还可满足海水淡化、区域供暖、工业供热等多种用途。每台“玲龙一号”机组功率为12.5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亿 千瓦时。

多功能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被国内外核电领域专家给予高度评价,甚至被称为“核能工业的转折点”,将“开创核能多用途发展新时代”。随着偏远山区供电、城市冬季集中供热、工业园区供汽、岛礁供电、海上石油开采等领域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以及国家为实现“美丽中国”、构建绿色能源体系的强烈需求,小堆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十分显著。“玲龙一号”和“华龙一号”都是在2010年前后,中核集团为了差异化发展、为了核能创新,立的两个重点科技专项。“华龙一号”已经成功发电,“玲龙一号”也到了开始安装的阶段。我国在小型核反应堆领域已经实现和国际第一梯队“并跑”。“玲龙一号”将与我国百万千瓦级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完美配合,成为中国制造以及原创科技品牌的又一张“国家名片”。

自主创新的几点启示

回顾中核集团的创新之路,充分印证了在重大科技攻关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新型举国体制和坚持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尹卫平告诉记者,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核集团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其自主创新的启示至少有三点。


2014年12月18日,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我国首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从举全国之力研制“两弹一艇”,坚决抵御西方国家核垄断、核讹诈,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决策部署核电产业,中国核工业的每一次紧要关头的重大决策,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离不开广大党员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离不开广大核工业人以身许国、敢为人先的拼搏奋斗。

二是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历史充分证明,我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研制“两弹一艇”的举世瞩目成就,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率先实现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运,其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举国体制,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形成国家意志,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才能把事情干成、干好。

三是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中国核工业创建伊始就结合国情,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从成功研制“两弹一艇”到整个核工业的顺利转型,从核电“零的突破”到“华龙一号”成功商运,从国产化的重大跨越到核电站的成功出口,每一次自我超越都离不开自力更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核工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核工业作为国家安全重要基石,中核集团作为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体,目前正处于“两弹一艇”以来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当前,核基础研究面临重大突破,核科技在空天、海洋、陆地应用出现革命性突破,核能供热和核能制氢或将改善能源结构,核聚变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技术不断取得进步,核科技创新变革突破的能量不断积累,正处于取得更重大成果的边缘。


2022年4月,我国南方首个核能供热示范项目——中核集团秦山核电核能供热首个供暖季取得圆满成功,持续安全稳定供热100天。

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在电力供应、供暖供热、制氢、海水淡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国际承诺下对核能安全性、经济性提升,核能的小型化、模块化、多场景应用等关键技术提出了更紧迫需求,也对天然铀、转化浓缩、燃料元件、后处理、退役治理、放射性废物治理、辐射防护等关键技术提升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核技术在科学研究、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新材料、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越来越需要核科技全方位支撑。

在新发展形势下,我国核工业迫切需要突破关键技术,打造安全可靠、先进融合、更富韧性的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核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在新征程上,中核集团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2030’工程和‘1025’专项工程,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未来核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努力实现核工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余剑锋说。

下篇:强核报国历史使命

1955年我国核工业创建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老一辈核工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两弹一艇”的惊世伟业,奠定了我国的核大国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核电的起步和发展,核工业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出了新的发展步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核工业创建60周年重要批示中指出的那样:60年来,几代核工业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60多年来,我国核工业管理体制多次调整,但中核集团的定位始终未变。目前,中核集团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拥有核工业全产业链企业集团之一,涉核资产和人才队伍规模在国内涉核企业集团中最大。

多年来,中核集团自觉承担历史使命,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成效助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全产业链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2018至2021年,中核集团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增长17.47%和10.89%,连续17年、6个任期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级,获评“业绩优秀企业”和“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连续3年成为全球唯一的核工业世界500强企业,2022年排名第364位。

核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际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核能作为第二大低碳清洁能源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核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约11.5%,在低碳能源发电量占比中高达29%。截至2020年,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已有或正在建设自己的核电站,全球共有449台机组在运,核电装机近4亿千瓦。


田湾核电站4台VVER机组运行和两台M310机组建设全景

中核集团核电保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先后建设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福建福清、浙江三门、海南昌江、福建漳州、辽宁徐大堡等核电基地,“华龙一号”国内外首批4台机组全面按期建成投运并且实现批量化建设。在运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规模实现较快增长,截至2022年11月底,中核集团控股在运核电机组25台、装机规模2371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13台、装机1375万千瓦。

中核集团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合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核集团作为我国唯一成功实现核电出口的企业集团,成功向8个国家出口6台核电机组、8台研究堆和次临界装置。近年来,中核集团积极深化中俄合作,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中俄最大核能合作项目田湾7/8号、徐大堡3/4号核电机组开工建设。中巴核能合作不断深化,卡拉奇K2/K3“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全面建成投运。

中核集团不断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核能市场,阿根廷、哈萨克斯坦、沙特、阿联酋等中东、中亚、南美地区核能市场开拓迎来新机遇,推动自主核电品牌带动核工业全产业链加快“走出去”。


2021年5月20日、2022年4月18日,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机组先后投入商运,
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海外示范工程全面建成

核能和核技术应用是核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如果把核能比喻成为核领域的重工业,核技术应用则是核领域的轻工业。核技术应用在食品保藏、医药、辐射育种、辐照灭菌、辐射探测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常用的消毒剂喷洒技术、紫外线消毒技术等只能解决包装箱(袋)表面的消毒问题,对于包装袋内部及食品表面的消毒却没有效果。中核集团中国同辐辐照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宏伟表示,病毒辐照灭活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2020年12月,在国家原子能机构支持下,中核集团旗下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同方威视3家单位,联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展了“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防控的辐照消毒研究”核能专项研发。

王宏伟介绍说:“辐照技术所使用的射线或电子束的穿透能力比较强,可以一次性杀灭冷链食品包装箱外、包装袋内以及冷冻食品一定深度的病毒,而且加工过程在常温下进行,效率比较高,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

2022年3月13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历时27天圆满落幕。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为赛事部署多套智能化核安保设备,提供核安保解决方案,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顺利举办贡献了力量,圆满完成了保驾护航任务。

今天的中核集团,拥有中国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核技术企业,已覆盖同位素制品、加速器、放射源、核仪器装备、辐照应用及核特色医疗等全产业链领域,核技术应用产品及解决方案已走向国际市场。

2022年11月6日上午,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中核集团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核创未来—Atoms for Future”主题论坛,为创新开展合作实现互惠共赢,携手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核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汇聚合力。


我国最南端核电站海南昌江核电

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刘敬表示,作为中国核科技工业的主力军,也是全球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核工业集团,中核集团一直致力于加强全球核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与全球各地合作伙伴保持良好合作。未来,中核集团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进一步携手各方加快推进核能综合利用,大力开拓核技术应用领域,更好地开展核科技国际合作,促进核工业成为推动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核工业安全环保全面受控

中核集团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核安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及对核工业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

中核集团所有在运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2021年度19台在运核电机组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指数满分,核电运行业绩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围绕核电安全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从二代到三代核电站,每台机组都增加了100亿元以上的安全成本和科研投入,这使得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安全性再次提升了一个量级。此外,在中国核电安全生产管理平台(ASP-1)以及近两年大力发展的预防性维修系统的加持下,非计划停堆概率大幅下降。”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说。

在保障安全运行上,卢铁忠介绍,中国核电通过对电厂构筑物、系统、设备和构筑物外区域的分级管理,来落实部门和领导的管理责任,同步推进预防性维修管理体系建设,并以生产计划为核心,推动预防性工单的标准化管理并持续优化体系建设;形成以电厂的紧急抢修、生产计划和状态报告管理作为核心流程,以工单作为核心驱动要素的精细管理体系。

2020年4月,国务院安委会印发了《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中核集团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着力加强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安全环保风险防控。中核集团党组、安委会定期研究分析安全环保形势,布置重点安全环保任务;中核集团总经理办公会将安全环保作为“第一议题”每月研究部署。2021年,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和演习100余次,安全环保分级培训6795场次,覆盖26万人次。

核环保产业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领域,是核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核安全及核环保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俄核能合作项目开工仪式上指出,要以核环保等为重要抓手,深化核能领域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等合作,为全球核能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2021年9月11日,国内首座高放废液玻璃固化设施正式投运。
这是我国核工业核产业链后端标志性工程

中核集团所属的中核环保等企业落实国家战略,聚焦主责主业,补齐核后端产业短板,形成完善的放射性废物处理体系,核设施退役治理有序推进,国内首座高放废液玻璃固化工程完成热试投入试运行,高放玻璃固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同时,建成国内最齐全的高中低放废物处理能力并实现批量化生产,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

加快建设核工业强国

在核工业创建67年来的发展基础上,特别是通过新时代十年的加快发展,我国核科技工业体系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系统性的重大跨越,核工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体系能力基本实现总体并跑、局部领跑,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建造能力、装机规模、运营绩效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中核集团的完整体系优势、产业经济规模、综合实力、品牌价值、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正在加快向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的目标迈进。

核工业领域的竞争,不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中国工程院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核工业事关国家战略安全,从国家安全、科技安全的角度来说,只有构建一套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才能保证核工业本质安全,才能够安全高效地发展核工业。报告充分肯定了中核集团始终把自主创新摆在中心位置,勇攀核科技新高峰。

这份报告特别强调,我国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核技术研发体系和核燃料循环生产保障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法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中核集团建设并保有这一相对完整的体系,是我国核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核工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将大有可为。中核集团是我国核工业主体和龙头领军企业,代表着国家核心利益和核工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激发“聚变的力量”,建设核工业强国的愿景目标必然会早日实现。

余剑锋表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核集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心系“国之大者”,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核工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图为技术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