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他们怎么给核电站“看风水”?

2022-07-27 15:30  来源:中国核工业    中核工程  环境检测  核电项目

核电项目不同于其他一般工程项目,因其搭载物质的特殊性,故而对选址有着极高要求,既要保证核电厂建造在安全的厂址上,还要保证核电厂的建造、运行不会对周围区域环境产生影响。这就使得在核电项目开始前,对厂址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开展调查、监测成为必须。通常的调查、监测项目包括厂址周边的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及陆上资源、水产资源、可能的危险源(危险品制造和运输)、大气污染物浓度、噪声等。


 

他们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晓人和;他们身手矫健,跋山涉水,夜观天象,日测风云;他们精通核电选址“风水”……他们就是负责核电、核化工等项目的环境监测及分析评价工程师。

核电项目不同于其他一般工程项目,因其搭载物质的特殊性,故而对选址有着极高要求,既要保证核电厂建造在安全的厂址上,还要保证核电厂的建造、运行不会对周围区域环境产生影响。这就使得在核电项目开始前,对厂址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开展调查、监测成为必须。通常的调查、监测项目包括厂址周边的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及陆上资源、水产资源、可能的危险源(危险品制造和运输)、大气污染物浓度、噪声等。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检测中心的工程师们从一个项目的启动到平稳运行,持续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是守护核电安全运行的一道坚实屏障。

1、做小学生,一切从零开始

2009年,出于业务需求,中核工程决定在环境检测方向培养自己的专业力量。核工院研发中心下属的检测中心由此承接了第一个环境检测业务。拉起队伍好干事,中心挑选了3名骨干,组建起第一支监测小团队。队伍有了,但团队里的人都没经验,手里拿着任务书,该干什么?怎么干?两眼一抹黑。想要闯出新天地,就要有从头开始、披荆斩棘的勇气。团队人员决心做回小学生,一切从零开始。大家找来其他检测单位的资料和核电行业标准规范,从头学起。仅噪声检测这一项,3个人就把所有标准都看了一遍。凭借着这股子钻研精神,团队用最快速度摸透了工作内容。在专家评审会上,一本厚厚的工作大纲亮相专家面前,“这是一份严格按照行业标准逐条开展检测工作的大纲!”来自生态环境部和中核集团的专家团队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个“开门红”给小团队带来巨大的鼓舞,以这份厚重的报告为起点,检测中心建立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工作方案和流程。

2、现场监测,住在老农家,拍打蚊虫的巴掌声,是那个盛夏的安眠曲

按照工作大纲,团队需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现场监测。时值九月,天气酷热,但厂址周围都是荒地,团队只能勉强借宿在周边一个老农家,扇叶转动的呼啦声和此起彼伏的拍打蚊虫的巴掌声,是那个盛夏团队最熟悉的安眠曲。

除了艰苦的居住环境,他们还需面对更为严峻的工作任务。两百多个监测点位,监测范围覆盖半径五公里,监测环境海陆兼有。为了按时完成监测任务,仅有3人的团队不得不日夜开展监测。

“海域监测比陆上监测麻烦,因为海上天气变化大,一旦发生极端天气,监测任务就得泡汤。”团队成员之一陈连杰回忆道:“我们雇了一艘小渔船,船开得慢,一晚上也跑不了几个点。”因此,有时一次监测任务,他们就得从夜里10点干到凌晨4点。寒冷、困倦不断侵袭着他们,可他们手上的动作却不曾有一刻停歇。

3、第一个项目圆满完成,团队累得只剩下一个老专家和一个年轻人,俩人累得像蜕了层皮

持续高强度劳动,让团队人员疲惫不已。不久,团队只剩下两个人,一个老专家和一个年轻人,陈连杰就是那个留下来的年轻人。他清晰地记得,“项目进度很紧,三天两夜没睡觉,争分夺秒出报告”。

最终,第一个环境检测项目圆满完成,两人也累得像蜕了层皮。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检测项目的磨练给初生的团队带来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时至今日,核电项目环境监测及评价业务虽已成长为部门常规业务,但依然沿用了很多第一个项目固化下来的工作方法和流程。

而当年那个见证并经历了一路艰辛的小伙子陈连杰也成长为检测中心的负责人,收获了他自己的硕果。

4、南征北战是他们的日常

驱车颠簸在西北广阔的荒漠,徒步行走在南方泥泞的山路,要经受烈日的烘烤,也要体验暴雨的洗礼,一路南征北战,与不同口音、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这就是检测中心工程师们的日常。工程师程方,就是这支队伍里的一员。

七、八月的甘肃,热辣的阳光把满地小石子烤得滚烫,使得车辆无法正常行驶,程方只能带着两个“95后”步行赶路。项目建在大西北的偏僻地区,程方带领的团队要调查厂址半径10公里范围内的人口和环境等数据,以保证该项目安全。为此,他们要跑县里自然资源局、建设局、统计局、公安局等11个部门,收集相关数据。然而在欠发达地区,千辛万苦拿到的数据可能已经老旧,更有些数据已经缺失。为此他们只能拿着GPS定位,到村子里逐一核查,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没有水井数据,我们每到一个村镇就数水井,一共82口。”程方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两个‘95后’年轻人都没掉队,其中有一个还是小姑娘,他们真能吃苦”。

5、“检测中心的人能认怂吗?”

战天斗地且不说,最难的是与人打交道。要去实地拿到一手数据,就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难免碰到不配合甚至阻挠的人。出于种种原因,他们百般作梗,这让程方非常沮丧。“太难了,当时感觉山穷水尽,想放弃。”这是天性乐观的程方极少的想过退缩的时候。领导有时会宽慰,有时也会用激将法,“检测中心的人能认怂吗?”生性要强的程方顿时又来了劲儿,苦想各种办法。面对政府人员就走“上层路线”,面对村民就找村干部做工作,或者迂回战术换个人选。几番磨炼后,程方对付棘手的人和事,多了些许的从容和淡定:“干我们这行,不仅要和复杂的自然环境打交道,还得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是一种修行。”


在附近居民家中走访调研

6、“一切要可靠,可靠,再可靠”

“我们提供的是最基础的数据,如果有错,后面所有的计算都没用。”陈连杰反复强调着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性。程方也多次提到他的工作准则。“为保证数据的真实,从相关部门收集的数据也要核验,不验证的数据不能用”。总而言之,“一切要可靠,可靠,再可靠”。说来容易做来难。数据的收集核对,既要下笨功夫,不对未经验证的数据心存侥幸,更要下苦功夫,深入到厂址周围实地勘察。可野外奔波的辛苦实难与外人道,风餐露宿,星夜兼程,寒来暑往,踽踽独行……陈连杰、程方等在工作中真切地感受着这些词语的含义。

7、保证数据可靠的关键在人

保证数据可靠的关键在人。那么如何保证人的可靠?答案就在陈连杰16年工作的体会中。初来中核工程报道时,他对“核”知之甚少,一切都要跟前辈学习。“老前辈作风非常严谨,要求技术标准必须严格遵守,来不得半点马虎。”实习结束后,陈连杰是6个新人里第一个成为带班组长的人,这让他多年后依然感到骄傲。在严苛的学习中,他迅速地融入了这个曾经让他感觉神秘的集体,也被这个集体锻造成一个严谨可靠的人。“以老带新,言传身教,这个传统我们现在还保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正是因为团队的每一个新人潜移默化间被重塑、锻造,才成就了这样一支可靠的团队。

作为项目环评报告数据的提供者,项目建在哪里,他们的脚步就丈量到哪里。最终的报告上可能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但那些数据背后,有人跨越河流,有人踏过山海,用严谨负责的态度,一遍遍精心测量、核准、校验,守护工程安全运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