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力协同 揭示华龙一号飞天的秘密

2022-04-13 09:14  来源:中核集团    华龙一号  中核集团  核电设备  数字核电

值此又一“华龙”飞天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华龙一号的科研及项目管理人员,以揭示“华龙”设计者、建设者凝聚“核”力、勠力同心完成这一宏伟工程背后的秘密。


2022年3月25日,福清核电6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这也是全球第三台、中国第二台投入商运的华龙一号机组。此前,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已于2021年先后投入商运。

作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堪称中国核工业自主创新和工程建设的又一创举。据粗略统计,华龙一号作为一项精密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6万多台(套)设备、上千人的研发设计团队,先后需协同国内17家高校、科研机构;联合58家国有企业,联动140余家民营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先后近20万人参加了示范工程及后续工程建设……其工程协调、通联的工作量不只是用“浩大”就能形容的。可以说,将如此庞大的一股精锐力量组织起来,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力量拧成一股绳儿,为共同目标不懈接续奋斗,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奉献精神的事业。

值此又一“华龙”飞天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华龙一号的科研及项目管理人员,以揭示“华龙”设计者、建设者凝聚“核”力、勠力同心完成这一宏伟工程背后的秘密。

从上到下高效协同“办大事”

华龙一号是新时代“大力协同搞好核工业”的典范之作,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从国家、中核集团到项目层的全方位协调机制。本着一切服务于工程、调动一切可用资源的原则,各方面协力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在国家层面,各相关政府部门均对华龙一号建设高度重视。国家能源局于2015年成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协调小组,其成员包括国家能源局,地方政府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设计、施工、设备制造涉及到的企业。协调小组集中优势资源,高效地协调解决了土建、安装和设备供货等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和优良传统。

 

在华龙一号各机组建设过程中,从中核集团层面设立了工程建设季度协调会,每个季度中核集团有关领导都要听取研发和工程进度汇报,现场协调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分歧。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确定责任人和时间表,确保每个问题必有回音、确定解决。在项目层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总承包方设置了总经理协调会、高层协调会和各领域协调会等。其中,设计、采购、施工、调试各板块每两周开一次协调会,此外还有数字化仪控系统专题协调会、重要设备现场交底会等重要项目的临时协调会。

如此高强度的联合协作确保了各关键节点的高效通过,华龙一号关键设备接口按期关闭率均超过90%,而主泵的成功国产化就是从上到下高效协调的成果。主泵被业界比喻为核电站“心脏”,制造难度极大。2008年之前,国内已建成核电站的主泵均是从国外进口的,因此所有设备国产化进程中,最艰难的就是主泵国产化。

 

当时,国内参与主泵项目的各单位在主泵设计、原材料、制造、试验等多方面存在滞后。对此,中核工程成立了主泵国产化的专项组,建立了从基层项目管理人员到公司领导,乃至直达中核集团领导层的协调机制。针对主泵国内重要供方实施蹲点策略,安排项目人员现场指导和推动厂家主泵国产化进展,帮助厂家建立了一整套主泵项目管理、质保体系。事实证明,这种从上到下的协作机制确保了主泵国产项目的高效推进。2008年11月,中核工程与哈电动装及安德里茨联合签订福清方家山项目主泵供货合同。2009年哈电开展全流量试验台架启动方案设计,总投资约2亿元,3年后即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华龙一号研发过程中,类似这样上下高效协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例子还有很多。据统计,华龙一号累计突破了411台核心装备国产化,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互联网+”促产业链“大协同”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采用业主负责制的工程总承包模式,既强调了业主负责制,也实现了工程总承包制。但是核电建设不是总承包商的单方面成果,而是整个核工业产业链的功劳,凝聚了核电行业上下游协作单位的心血。如何实现项目EPCS(设计、采购、施工、调试)板块深度融合,将工程现场成千上万名建设者拧成一股绳,管理上形成一盘棋,关键在于总包的协调管理能力。十多年来,中核工程在核电总承包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华龙一号各项工程陆续顺利建成的经验证明,要有“小核心大协作”的格局和胸怀,才能统一各方目标,凝聚大团队力量,实现目标利益最大化。

比如华龙一号从研发之初,其总设计师、中核工程总工程师邢继就带领“华龙一号”大团队基于“小核心、大协作”的合作模式搭建了“全球化政产学研用”高效协同创新研发平台。中核工程、核动力院等研发设计单位,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14家外国机构与大学建立了研发合作关系,有效整合技术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但是,核电厂的显著特点是涉及专业多、参与企业多、周期长、数据一致性不能有丝毫差错。如何让国内外的“智囊”们协同起来,保证数据的完全一致?对此,中核工程在华龙一号研发和施工过程中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碎片化业务整合,搭建了三维设计平台。该平台可使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20余家单位相连,协同设计平台的终端数量达500个。通过该平台,设计人员随时可了解相关信息与其他专业设计情况,随时协调设计接口。

同时,中核工程联合中国移动应用5G技术,在设计阶段就开始着手通过全面数字化,实现设计方、施工方、管理方的数据共享融合,在华龙一号建造现场打造了一张覆盖核岛内外、厂区、生活区的混合型5G专网,为核电建设和运行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基于“5G+AI”技术实现了对工程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四大要素的集中管控。这样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设计方与施工单位之间、业主与承包方之间、施工单位彼此之间对工程进度、质量、彼此状态等参数一目了然,大大减少开各种协调会和“磨嘴皮子”的次数,从而大大降低沟通成本。借助“大数据”,中核工程致力于实现整个“华龙”工程建设的“大协同”。

“党建+文化”共铸精神高地

在施工高峰期,华龙一号建设现场有10余家参建单位,涉及400多个班组约1.1万名建设人员,其中就包括中核二三、中核二四、中核五公司等兄弟单位。这些单位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曾跟随核工业南征北战荣誉等身,有的则在行业中堪称翘楚,也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脾气秉性”。尤其是到了工程安装阶段,各种需要协调的问题迎来了爆发期:从设备供货、图纸交付、土建移交、施工人员的技术及人员准备等,都需要总承包方去协同。

 

经过十多年核电总包工程的锤炼,中核工程对核电工程的协同工作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心得。在中核工程各级管理者们看来,“大协同”既是系统工程,也是一门学问。按他们的说法:“作为总承包方,仅仅从履行合同权利义务的角度去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为确保凝心聚力,在项目内部减少沟通壁垒,我们秉承合作共赢理念,与各兄弟单位进行了大量协调沟通。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致力于营造精神文化上的归属感,建立统一的目标,树立正确的荣誉观。”

为此,有没有一个抓手,能让在建设现场660多名一线党员、388个班组、数以万计的建设者的“精气神儿”聚到一起?2018年,根据集团公司部署,福清核电基地以推进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始开展党建联建工作,并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中核工程以及中核二三、中核二四、中核五公司等参建单位都积极响应并参与党建联建,有力促使工程现场各单位形成价值共同体,而且还结合实际采取“委员进支部、党员进班组”等创新性措施,打通了班组建设与安全、质量提升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龙一号示范工程联合委员会在示范工程建设现场应运而生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创举将党的组织体系与工程建设组织体系深度融合,围绕工程建设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创品牌、出成果。联委会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两项基本原则:一是要接地气,二是要符合现场实际。联委会相继开展“围绕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项目”等活动,提倡“委员进支部,党员进班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不过制度再好,不能指导实践也只是空中楼阁。为了加快现场各单位之间的融合,联委会会议由各参建单位轮流承办。会议设置了介绍本单位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等议程,不但激发了每个单位的自豪感、荣誉感,也让兄弟单位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加深彼此了解,各单位之间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走得更近了,沟通随之更加顺畅,遇到困难共同解决的效率显著提高。其中,建设方与设计方、施工方通过成立核区专家小组,两三天内就能关闭一个问题窗口。

同时,为了密切党员与一线的联系,联委会专门出台制度,要求“委员联系支部、党员联系班组”。来自不同单位的党员们与一线班组共同参加每天清晨6点的早班会。党员们“身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与工人们“一起苦、一起累”,帮他们解决一线的实际问题。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兄弟单位,在工人眼里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党员!“有问题,找党员”成了施工现场的惯例,党建联建成了现场大协同的“润滑剂”。

2020年,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不仅面临着首堆特有的技术难点,外部环境同样严峻。在废液处理系统(ZLT)安装最为重要的阶段,因疫情原因外国厂家人员无法按期到场。与此同时,在某些技术问题上,厂家答复未能考虑工程实际需求,答复的设计变更单往往无法执行。为满足技术和进度需求,中核工程设计团队深入一线,解决了许多之前一直认为只有外国专家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些不符合行业标准、厂家坚持不愿修改的,团队采用设计兜底的方式对技术难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设计难题。

 

与此同时,由各单位精干力量组成的安装团队心里也都憋着一股“不服输、不信邪”的劲头。在整个ZLT系统安装完成后,到了冲洗试压阶段,团队在现场发现多台阀门都存在漏气现象。在整整15天时间里,来自中核工程、监理公司、中核二三、福清核电等单位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不分你我,心中只有“华龙”。他们不分昼夜,不知疲惫地一次次验证,当气密性压力试验合格的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欢欣鼓舞,一双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此时此刻,大家已不仅仅是同事,更是同“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华龙一号海内外工程陆续顺利建成的成功经验证明,有从上到下的高效协同、“小核心、大协作”的格局和胸怀、也有“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加持,更有飘扬在最难攻克堡垒上那一面面鲜红的党旗,才能凝聚“核”力,使千千万万的科研人员、管理者及建设大军为了一个共同的“华龙”理想大力协同、无私奉献,汇聚成一股“核”力接续奋斗,使一条条“华龙”矫健飞天。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中国核工业人今后仍将牢记强核报国的历史使命,汇聚“核”力、万众一心,加快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和后续机型研发,持续擦亮华龙一号这块国家名片,更好助力自主品牌走向全球,走向世界核电舞台的中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图为技术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