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浦原:为国铸重器,打造装备制造新名片

2022-04-11 13:45  来源:东方财富网    中核浦原  主蒸汽隔离阀  中核集团  核电设备

1992年,随着上海浦东改革开放的大潮掀起,中核集团在沪成立全资子公司中核浦原。历经三十载,中核浦原牢牢抓住核工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扎根上海,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突破。2018年,中核集团和原中核建设集团合并重组,对中核浦原给予新定位:中核集团装备制造专业化公司,是中核集团9家专业化公司之一,也是8个产业板块之一。至此,中核浦原开启新征程、中核装备扬帆起航。


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在北京冬奥会手持火炬外壳研制和量产项目中,上海中核浦原有限公司(简称“中核浦原”)成员单位核工业第八研究所(简称“中核八所”)火炬团队配合上海石化成功完成耐高温树脂陶瓷化成型工艺研究,有效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耐高温、耐燃烧的重大难题,有力推进手持火炬外壳的制造工作,圆满完成了外壳研制和量产任务,为北京冬奥会贡献了中核力量、彰显了中核精神。

1992年,随着上海浦东改革开放的大潮掀起,中核集团在沪成立全资子公司中核浦原。历经三十载,中核浦原牢牢抓住核工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扎根上海,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突破。2018年,中核集团和原中核建设集团合并重组,对中核浦原给予新定位:中核集团装备制造专业化公司,是中核集团9家专业化公司之一,也是8个产业板块之一。至此,中核浦原开启新征程、中核装备扬帆起航。

拒绝“卡脖子”实现核工程关键设备国产化

“中核集团肩负着强核强国与和平利用原子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任务,中核浦原作为中核集团装备制造的核心力量,始终牢记自己肩负的实现高端装备制造科技自立自强的国之担当,并向着目标坚定前行。”中核浦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泳江表示。

3月25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2台机组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其中运用的核二级主蒸汽隔离阀就是中核浦原成员单位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核科技”)自主研发的产品。

主蒸汽隔离阀是核电站系统中尺寸最大的核安全级关键阀门,技术集成度高、制造难度大。据中核浦原副总工程师吴辉回忆:“早在2009年,我们就开始此项目的研发,历时4年研制出首台工程样机,并进行严格的试验验证。由于国内不具备鉴定试验项目——实际工况阻断试验条件,我们把样机送到位于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AREVA实验室进行试验。在11家单位19位专家的见证下,最终试验成功,在场的外国专家无不惊叹于中国能够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

作为研发的亲历者,吴辉倍感骄傲,他激动地说:“上世纪80年代还深感国外技术高不可攀,没想到今天我们自己的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今中核科技已制造出全球最大口径(DN1050)的主蒸汽隔离阀并得到工程应用。”这一技术点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核电关键阀门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

除了华龙一号,中核浦原参与的另一项任务——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的关键技术研发,也颇具代表性。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中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中核浦原成员单位西安核设备有限公司(简称“西核设备”)承接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核心部件主机真空室研制任务,首次放电承受了1.5亿摄氏度等离子体高温考验。

西核设备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师武小强介绍,这台主机真空室设备研制耗时7年,在中核浦原的全力支持下,团队最终不辱使命。武小强激动地说:“项目研发过程中,申请并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了3篇论文,当客户验收时评价,我们的技术达到同类产品制造的极限水平时,我们知道我们做到了!”

多年来,中核浦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遗余力攻关“卡脖子”项目。依托中核集团全产业链的体系优势和多年发展,中核浦原成功构建起从技术、产品到应用服务的“链式”产业,覆盖核电、核工程和民用产品领域。在工业阀门、专用设备、仪器仪表、专用材料及设备等部分细分领域科研能力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如今的中核浦原,旗下的工业阀门规模全国第二;具有制造全套燃料操作及贮存系统设备能力;是国内核领域最大的核辐射监测系统、火灾报警控制系统、实物保护系统的制造商和集成商;旗下拥有“SUFA”“H”“262”“光华”等品牌;与世界一流跨国企业合作,共同培育了全球最大的火灾探测器生产商和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电磁流量计制造企业。

靶向发力、打造“中核装备”新名片

2021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沪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商定将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促进更多新平台、新项目、新业务落地上海,推动在沪核电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核浦原牢牢抓住这一发展契机,深度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不断增强在核电产业领域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

同年,中核浦原全面启动并落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韩泳江说:“所谓‘五位一体’,就是以装备技术研究院为中心,建设系统总体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高端阀门研究所、核仪器仪表研究所、核设备研究所;以核创空间和各类联合研发中心为两平台,实现装备制造产业研发系统化、型谱化、产业化全流程创新发展,形成‘规划—研发—设计—转化—服务’总体布局。”

这一年,中核浦原出资1.2亿元成立了上海中核八所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中核装备技术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承接中核集团“核创空间”长三角科技成果孵化中心,成立浙江大学-中核浦原核工程智能装备联合研发中心、浙江大学-中核科技高性能控制阀联合研发中心、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阀门可靠性制造联合研发中心及中核科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中核浦原秉承“小核心、大协作”理念,始终坚持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积极推动内外部科创资源整合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及产业化,更多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各界力量协同推进。”中核八所副所长黄裕澍谈起自己的感受时说:“中核浦原整合全系统优势资源成立装备研究院,基于集团的供应链平台打造集成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可依托近10万家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涵盖上下游研发策源、产业落地的方方面面,把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起来靶向发力,可以说成效很显著,各种改革创新举措充分发挥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最优效能。”

当前,中核浦原正在全力打造智能装备集成服务平台,运用多种资本运作手段强化现有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外投资并购、产业联盟、产业合作协同等多种方式,实现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积极布局深海深空、环保、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新领域。

在保障核工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上,中核浦原立足核供应链数字化运营平台建设,全力构建“1+3+N”平台体系。在完善“采购管理信息化系统、集采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三大系统基础上,建设科技成果展示与转化、碳痕迹管理、备品备件、冗余物资处置、采购代理、国内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品牌培育与代理、供应商资源与需求对接等N个模块。实现覆盖核工业产业链供应体系、战略伙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各环节资源和能力,全面助力中核集团在中国核工业产业的“链长”地位,为上海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贡献中核力量。

凝心聚力、中核浦原按下“加速键”

2021年中核集团在全系统部署“综合改革行动”和“改革三年行动”,中核浦原积极争取成为中核集团中推行“综合改革行动”的第一批试点单位。“此前,中核浦原基本上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改革,而这次是全面系统的改革。‘法无禁止即可为’,这就要求我们敢于动真碰硬、大胆创新,坚持真改实改,而不是求稳怕乱。”韩泳江讲的每个字都铿锵有力。

2021年2月当大家迎接新春佳节之际,一项“壮腰工程”正在中核浦原紧锣密鼓推进。韩泳江将目光聚焦到中核浦原本部,他说:“职能部门,承上启下,是整个体系的中枢,相当于人的腰,至关重要。腰杆子硬不硬,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效。”

号角吹响,中核浦原本部所有部门负责人和员工岗位面向整个专业化公司竞聘上岗,最终,本部原有人员中94%竞聘到合适岗位,聘期同经营层保持一致。这是一次对中核浦原战斗力的检阅,更是一次凝聚改革共识、汇聚发展力量的集结,激活了一池春水。中核浦原也由此拉开了综合改革的大幕,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也更加有力而坚定。

本次综合改革,中核浦原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人才做文章。建立以劳动合同管理为基础、以岗位合同管理为关键的市场化用工机制,全面推行竞聘上岗,由“相马变赛马”;大力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和不胜任退出,本部新任干部实现100%公开竞聘,本部和成员单位经营层成员、中层干部全部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搭建“H型”多序列职业发展通道,实现员工纵向晋升、横向交流;深入推进收入分配机制改革,率先全面实行工资总额备案制管理;在专业化公司层面设置专项奖,对核心骨干实施股权激励,实现核心骨干与企业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分红激励力度,引导成员单位和个人勇挑重担、锐意创新、攻坚克难。

2022年,中核浦原开启“启航、远航、领航、引航”专项人才工程计划,“启航计划”聚焦关键岗位、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拔尖的青年骨干人才选拔培养;“远航计划”聚焦技术拔尖、技能精湛,在专业技术研究、技能操作、技能革新方面表现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领航计划”以培养造就具有战略眼光和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强的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职业经理人为重点,推动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引航计划”聚焦培养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学科领域发展、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在探索人才强企的道路上,中核浦原始终坚持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破除选人用人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探索并大胆尝试更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广大干部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事创业的激情得到进一步激发。

当前,上海正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中核浦原党委积极响应上海市委组织部号召,坚持党建引领彰显组织优势。“越是特殊时期,越要体现央企担当。”韩泳江说。公司党委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组建志愿者队伍,成立两个临时党组织,主动加强与属地疾控部门及街道的沟通对接,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合规、精准、有效、及时。全体党员落实“双报到”,主动亮身份、亮行动、亮作为,服从安排、支援一线,纷纷化身“大白”和“小蓝”,广泛参与各项抗疫志愿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中核担当和中核速度。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韩泳江说。展望“十四五”,中核浦原将坚定不移以中核集团新时代发展战略为指引,大力弘扬“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迅速掀起干事创业新高潮,加快把新蓝图、作战图变为实景图,为做强做优做大装备制造产业,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和中核集团“三位一体”奋斗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数字5年

营业收入

过去五年,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年均增长15%;利润总额17亿元,年均增长率31%;纳税总额10亿元,年均增长17%。

党的建设

发展党员128名;现有党委6个,党(总)支部56个,党员1187名;与3个贫困村党组织、12户贫困家庭结对共建;扶贫帮困1150万元。

科技创新

科研投入超6亿元;现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产学研合作平台13个;28台设备填补国内空白;发明专利52件;制修订国家标准9个、行业标准23个。

大事5年

2017年4月成为中核集团以装备制造为主业的专业化投资运营公司。

2017年10月“压水堆核电站用核二级主蒸汽隔离阀”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8年11月携手中国核电、中国原子能等单位出资23.70亿元成立的中核(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竞得上海世博“月亮船”地块,启动中核集团上海总部建设。

2019年3月中国环流器二号M主机真空室研制成功,并于次年12月成功经受首次1.5亿摄氏度等离子体高温考验。

2019年6月建成中核集团电子采购平台和电子商城并上线运行。

2019年9月全球首台华龙一号装卸料机实现“零”的突破,福清核电5号机组装卸料机通过出厂验收。

2020年5月世界首台多喷嘴对置式半废锅气化炉制造完成。

2020年8月示范快堆气液联动快速隔离阀及其驱动装置填补国内空白。

2020年9月出资1.2亿元设立上海中核八所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中核八所从单一核科研走向多元发展。

2020年12月华龙一号主蒸汽隔离阀驱动装置实现国产化。

2021年6月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首台百吨级乏燃料运输容器——CNSC乏燃料运输容器下线。

2021年7月“浙江大学-中核浦原核工程智能装备联合研发中心”揭牌。

2021年11月中核集团“核创空间”长三角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和中核装备技术研究院揭牌。

2021年11月牵头承担的《中核集团“十四五”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通过中核集团审议并发布。

话说5年

中核浦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泳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中核集团作为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中坚、核技术应用的骨干,一直以来,持续深化与上海的战略合作,加大在沪产业布局,推进核工业创新资源在沪集聚发展,提升核工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能级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全面助力上海城市发展。

作为中核集团以装备制造为主业的专业化公司,中核浦原坚持深度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在专用材料、工业阀门、专业设备、仪器仪表、供应链管理、国际国内贸易及产业园区经营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参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五型经济”发展。

中核浦原坚持加强高水平科技平台建设,通过成立装备技术研究院、省部级技术研发中心,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推动共性关键技术、前瞻性先进技术、核装备“卡脖子”技术、关键系统集成技术的研发攻关。2021年,在上海落地中核集团“核创空间”长三角科技成果孵化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创新创业向更高层次、更大效益、更广范围迈进。

2022年3月25日,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中核浦原积极参与“华龙一号”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功完成全自动数控装卸料机、燃料运输容器、稳压器等核心设备及核级辐射监测系统设备的研制,核级主蒸汽隔离阀、核级快速启闭隔离阀等关键阀门实现国产化替代进口,核级压力变送器具备全系列供货能力,多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建起“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从装备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应用服务的“链式”产业。

依托中核集团全产业链优势,中核浦原秉持“开放、协作”理念,在上海投资设立中核供应链管理公司,致力于建设面向全球的核产业供应链体系,加强核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推动实现覆盖核工业产业链供应体系、战略伙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各环节资源和能力,助力保障我国核工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十四五”期间,中核浦原将坚定贯彻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和中核集团新时代发展战略,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装备集成智造与核供应链数字化运营公司为战略定位,以“智能制造+特色服务”为核心,锚定新材料、新能源、深海深空、氢能装置、储能设备等领域,拓展延伸产业布局,深化供应链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为上海贡献中核浦原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