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南核电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工作,在公司党委及总经理部的领导下,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提供科研经费与科研环境等方式,发掘员工们的科研潜力。
今天讲述的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赵岳,海南核电设备管理处性能试验科工程师,一个标准的山东大汉,块头大、力气大,妥妥的糙汉子形象,然而认识久了,你会发现他心思细腻、思维灵活,有着一颗对科研创新执着的心。
工作期间在EI/CA、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编制NB标准一项、团体标准二项、企业标准一项,参与NB标准、电力标准、团体标准编制十项;主持公司级科研项目七项、中国核电集中研发项目一项,完成中国核电集中研发项目二项;六次获得公司科技论文比赛、科技创新比赛一、二等奖;十次获得国家、海南省QC小组评选一、二等奖;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六项。
“科研没有捷径”
在调试期间,赵岳负责全厂管道振动测量工作,起初梳理工作思路,他发现国内开展此项工作时,往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结果却不尽人意。针对这个局面,白天他跑现场,查设计图纸,遇到难题时,主动向设计院请教,对标国内外标准,确认各种规范要求,将数万张图纸归纳成册、上万条管道梳理成表、数百项调试规程跟踪到位。晚上就埋头在扎堆的图纸中思考总结,他撰写的论文《核电厂调试期间核级管道振动测量工作改进》在第18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评比中获得优秀论文,是核电领域唯一获奖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面对小支管振动领域缺少指导性文件的难题,他进行了长期的思考与探索,大量翻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方法,调整工作思路,有效解决了此项难题。2018-2019年,赵岳作为项目助理,在参加中国核电“核电厂高风险小支管和高能管道可靠性管理提升项目”过程中,他与专项组成员团结协作,申报5项行业标准和申请2项专利,完成3项科研报告和3项技术导则以及数十万根管道普查,将中国核电高风险小支管和高能管道可靠性管理体系化,形成了集“标准”、“导则”、“监督大纲”、“监督方法”、“普查清单”等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在集团成果鉴定时,专家给出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国内外首次”等一系列高度评价。
“科研创新不仅要解决问题也要做好传承”
作为公司成功申报能源行业标准的牵头人,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他时常与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交流科研心得,当有同事咨询标准如何写、写什么时,他耐心指导,并鼓励大家积极申报科研项目,认真审核每一份申报的科研项目计划书,2020年公司申报行标、团标、企标共计18项,在与相关大学合作项目中,征集科研项目50余项。
“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这是他的口头禅。面临电厂众多的技术难题、行业共性问题,他通过一系列专业分析方法,找出了电厂多条管道振动、发电机氢气冷却器特定开度下共振及常规岛系统的水锤故障等原因,并及时完成处理,为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感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万丈高楼起于垒土”,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是科研创新的基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守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是科研的必由之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科研之路虽辛苦但必将充满喜悦。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