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华兴海外故事:成长与蜕变——“巴工”阿根26年见证浓浓中巴情

2019-11-27 11:27    卡拉奇核电  恰希玛核电  海外核电  中核集团  数字核电  工程建设  华龙一号  核电站

  巴基斯坦当地时间早上6:30,卡拉奇核电建设现场。  站在数百名整齐的巴基斯坦籍工人(简称巴工)队列前,阿根熟练地带领大家用中文朗诵安全十条红线。这早已成为海外华龙一号核电建设现场的一道亮丽风景。  阿根是中核华兴的外籍劳务工人,在巴基斯坦核电现场一干就是26年。提起阿根,很多在巴基斯坦工作过的华兴职工都会竖起大拇指。    从1993到2019年,从恰希玛核电站1-4号机组到卡拉奇K2K3核电站,中核华兴在巴基斯坦承担出口核...


  巴基斯坦当地时间早上6:30,卡拉奇核电建设现场。

  站在数百名整齐的巴基斯坦籍工人(简称“巴工”)队列前,阿根熟练地带领大家用中文朗诵“安全十条红线”。这早已成为海外“华龙一号”核电建设现场的一道亮丽风景。

  阿根是中核华兴的外籍劳务工人,在巴基斯坦核电现场一干就是26年。提起阿根,很多在巴基斯坦工作过的华兴职工都会竖起大拇指。

  

  从1993到2019年,从恰希玛核电站1-4号机组到卡拉奇K2K3核电站,中核华兴在巴基斯坦承担出口核电建设的26年间,在为巴基斯坦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也为像阿根一样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培养了一大批成熟的核电产业工人。数以万计的巴工投身核电建设,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改善了家庭的状况,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地道农民的“司机路”

  1973年,阿根出生在巴基斯坦恰希玛斯林彼村。由于自小家境贫寒,他没有上过一天学,也不识字,作为家里的老大,很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1993年8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恰希玛核电站正式开工,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高科技成套出口项目,该工程建成后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2005年阿根在恰希玛C2现场工作。

  恰希玛核电站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平原柴尔沙漠的西北部,距离阿根的家只有10公里。时年20岁的阿根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穿着破旧的灰色长袍和拖鞋来到现场应聘。

  因为中核华兴项目部刚成立正缺人手,阿根当天就被安排在砂石场上班当力工。日子一天天过去,看到阿根做事任劳任怨,而且不到半年就能说不少中国话,项目部安排人做阿根的师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

  这期间,阿根用一个月时间学会了驾驶蹦蹦车,但他不满足于此,渴望学到更多劳动技能。两年过去,阿根又先后学会了开装载机、叉车、混凝土罐车、小汽车等车辆,获得了8项驾驶资格授权。

  “说中国话,开安全车,为中巴核电建设服务!”成为阿根的口头禅。1996年,阿根由于工作出色,被项目部调至机关小车班,成为项目部小车司机和管理巴工司机的班长。

  每天开车穿梭在核电建设现场,看着核电站一天天长高,阿根是幸福的,因为他是核电建设大军的一员。

  在恰希玛的23年里,阿根行车175万多公里,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和行李物品丢失事件,连续多年获得“巴工安全先进个人”和“优秀巴工”称号,能力和态度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和认可。

  自学成才的“土翻译”

  从恰希玛核电站开始,阿根迷上了学习汉语,他说他感觉汉语很美很好听。

  无论上班间隙还是下班后,他都会主动向中方员工请教,“这个叫什么,做什么用?”问话是他向中方员工学习汉语的窍门和习惯。

  虽然没上过学,但阿根天生聪慧,勤奋好学,什么事只要你比划一下他就能明白,汉语听几遍他就会说,一些内容实在记不住他就会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用自己琢磨的文字和符号来记录。靠着这股拼劲儿,日积月累,阿根成为恰希玛核电站汉语说得最流利的巴工。

  

  2019年6月20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宝智与阿根在卡拉奇再次重逢。

  如今,阿根能用中文熟练背诵“安全十条红线”,每天早班会他会组织巴工背诵。两年来,阿根组织巴工班前会以及新巴工入场培训131场,培训巴工1.2万人次。

  因为汉语好,他还承担了一份特别的工作—翻译,他给中巴员工做翻译和向导,辅助中巴员工沟通交流,帮助协调巴工,调解中巴员工之间的纠纷,偶尔还为来访领导和专家做翻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时的阿根是自豪的,因为他感觉自己就是一座桥,拉近了中巴人员间的距离。

  核电现场的“父子兵”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的推进,2015年8月,中核华兴承建的中国首座出口“华龙一号”K2K3核电站落户巴基斯坦卡拉奇,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阿拉伯海沿岸的天堂角。卡拉奇核电的建设再次为中国与巴基斯坦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卡拉奇核电开工一年多后,阿根辗转1200公里,从恰希玛赶到卡拉奇。项目部特意给阿根发了一套华兴员工工作服,他成为身着华兴工作服的首位巴工。阿根手捧工作服如获至宝,回想着20多年前刚到现场时穿着长袍干活的场景,一双糙手轻柔地抚摸着这套衣服,脸上写满了骄傲和自豪。

  

  阿根登记发放饮用水。

  阿根被安排在核岛队工作,负责车辆驾驶、管理与调度,还承担巴工班前会的组织培训、安全教育,担任新巴工入场的培训师,负责核岛办公区所有中巴员工饮用水管理和发放。

  尽管工作繁杂,但阿根从无怨言,经常主动帮助他人,勤勤恳恳地把各项工作做好,大家打心眼里喜欢这个朴实的巴基斯坦汉子。

  

  阿根与儿子伊布达同台对巴工兄弟讲述安全知识和要求。

  2017年6月,项目部为了关心优秀巴工,特意招聘阿根的儿子伊布达来项目部工作。得知这一意外的好消息,阿根喜极而泣。父子二人同时参加建设“华龙一号”,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阿根说他很感谢项目部的关心和中方人员的帮助,很多人很多事他都一直记在心底,可能会记一辈子。

  阿根兄弟的“中国梦”

  参加核电建设前,阿根的家庭很贫穷。父母和兄妹4人挤住在两间土坯房里,全家人靠种地糊口,过着饔飧不济的日子。

  2013年,靠着干核电攒下的工资,阿根家里盖起了5间砖瓦房,并通上了水电,为年迈的父母建造了“安乐窝”。同时,弟弟妹妹也相继成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如今,阿根一家在当地算得上一个富裕而幸福的家庭。

  

  2013年阿根家里盖起了新房。

  今年阿根的第二个孙子出生,乐不可支的他,按中国风俗给同事们发了喜糖,脸上幸福洋溢,嘴里不停念叨:“我有两个孙子了!”

  自恰希玛核电站建设伊始,阿根就跟着中核华兴干,他见证了中核华兴在巴基斯坦的核电建造传奇。

  如今的阿根,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去中国看看。前不久的优秀巴工表彰会上,阿根动情地说:“26年来,核电建设让我学到了一技之长,我感到无比幸福、自豪和荣耀,中核华兴好!中国好!”

  

  2019年9月30日,阿根与儿子伊布达双双获得表彰,他们祝中国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