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核电:从“零”走向“深蓝” 自主创新释放“国之光荣”

2019-03-26 19:47    乏燃料

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铭记上海产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探索中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扬帆再启航,传承上海产业工人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与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联合推出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制造新征程主题报道活动。活动贯穿全年,在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党建网、上海经信委、人民网上海微信公众号、上海广播电台990早新闻、《今晚》栏目等平台陆续推出。1991年12月15日凌...


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铭记上海产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探索中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扬帆再启航,传承上海产业工人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与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联合推出“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制造新征程”主题报道活动。活动贯穿全年,在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党建网、“上海经信委”、“人民网上海”微信公众号、上海广播电台990早新闻、《今晚》栏目等平台陆续推出。

“1991年12月15日凌晨零点14分,秦山核电站正式并网发电!”

曾亲身经历秦山一期核电站起步及发展全过程的市核电办“老法师”汪祖蓉,对上海核电事业如数家珍,每一分每一秒,都牢牢镌刻在脑海中。

27年前,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座30万千瓦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又称“728”工程)的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也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法、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自主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728”工程由上海承担主要设计;全部设备70%都是国产,主要设备一半是上海的。秦山核电站有着深深的上海元素和烙印。

与国际核电技术相比,从望尘莫及、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如今甚至在有些方面有所超越……中国核电的发展过程中,上海核电地位和作用不可磨灭。

筚路蓝缕秦山核电标志中国核电实现“零的突破”

“上海是我国命脉产业的基地,由于少煤缺电,许多工厂面临停产,更有新办的工厂不敢开工建设……”1969年底,来自上海的一份紧急报告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

1970年2月8日,上海传达了周恩来总理“从长远来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原子能发电”的指示精神,并开始研究部署核电站的建设工作。

由此,开启了中国和平利用核能、核工业“军转民”的崭新一页。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要通过“728”工程掌握技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围绕“728”工程,上海成立了“728”工程领导小组(上海市核电办公室前身)负责项目推进总体协调,组建了“728”工程设计队(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前身)负责工程总体设计。

但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改革开放前,核电起步困难重重。作为首座核电站,项目技术路线、堆型方案的选择经历了无数次曲折反复;定位也一再转变,从最初的“原型堆”、“试验堆”到正式确立为“商用堆”,工程建设也是步履维艰。

“中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制造、材料、工具、手段、人才、标准、整个体系的能力都不足。当时情况下,是以举国之力,汇集了437个单位参加秦山工程建设。”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郑明光院长回顾道。

二十年时光流转,秦山核电站自力更生,从无到有,到并网发电、安全运行,凝聚了中国一代核电人的智慧和心血。同时,秦山核电站的成功建成,不仅促进我国初步建立了包括核电评审体系等在内的“八大体系”,也成为了中国核电发展的摇篮。

“很自豪!设计、建造、验证、装备……100多家上海企业分布在这个产业链,全部参与的将近200家,更是长三角联动的典范。上海拥有国内最完整的、最成体系的核电产业链,这在世界也不多见。”上海核电办公室副主任张宏韬说。

“上海核电产业初步形成了‘两柱一台’的发展框架,即设计支柱、装备制造支柱及产业服务平台。”汪祖蓉回忆到,就在秦山核电站发电后的15天,1991年12月31日,我国就与巴基斯坦签订了成套出口同样30万千瓦级堆型机组的合同,成为当时我国能源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最强的、科技含量最高的出口项目。

三十万千瓦到百万千瓦站在世界高起点中国核电实现新腾飞

“上海核电品牌是秦山一期打响的。”1982年,从上海铁道学院机械化专业毕业后,唐伟宝进入上海锅炉厂工作,便投身到中国的核电事业,从上海电气的一名工程师成为领军人才。

从秦山一期核电站起,唐伟宝便参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研制工作。核电蒸汽发生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核岛承压设备制造能力的最高技术水平。

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秦山二期六十万千瓦核电站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的设计和制作技术方面有机会与国外合作。唐伟宝回忆到:“由于经济方面的窘迫,无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值得一提的是,业主方主动出资与美国西屋和日本三菱签署了技术转让合作协议,唐伟宝等人抓住机会出国接受培训,真正接触到核电质量管理等核心技术,这也为上海电气核电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005年起,中国核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一度,大锻件资源落实及U型管的锁定曾制约了上海核电进入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核电核岛主设备领域,但上海电气人不畏艰辛,通过艰难的谈判,锁定资源,取得核电业主的信任。之后,该集团首次将红沿河、宁德的百万千瓦核电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和稳压器等设备的制造任务交由上海电气负责。

从三十万、六十万千瓦到百万千瓦,从二代到“二代加”核电技术进步,完成了自主开发到技术进步的跨越;面对国外更加先进的第三代技术,上海核电人积极开展第三代AP1000、EPR核岛主设备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及开展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核岛主设备制造技术的研制工作。

面对中国核电的发展,上海建设了临港重装备基地,实现了高端制造能力质的提升。“通过国家重大核电重大专项的支持、地方政府的配套、大学前端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设计院提出整体型号技术发展要求、以及上海电气装备能力的落地,上海核电产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郑明光院长认为,前端技术能力、设计能力,型号开发能力、设备能力,形成整体配套,相互支撑。核电强国带动制造强国!

一度,上海核电的制造技术追上甚至领跑国际。唐伟宝等上海核电人意识到,上海核电需要培育核心竞争力,做到质量稳定、交付及时、技术先进、成本领先、市场主导等五方面,只有这样上海核电才能在国内甚至国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CAP1400自主创新“三代核电”成为我国核电出口新名片

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CAP1400的总设计师,郑明光曾先后参与我国第一座自主研发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中国第一座出口核电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设计研究与工程建设工作。

“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在中国核电不断前行的过程中,郑明光也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逐渐成为中国三代核电自主化发展中的一位技术领航者。

自主化的成功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CAP1400在研发设计过程中,郑明光团队从核电站的总体设计、工程设计到试验验证、安全审评、整条产业链上相关的装备制造等方方面面都意味着要接受创新变革所带来的挑战。

2007年,国内制造企业都做不出三代关键核电设备。“研发过程中,200多家单位整合协同、2万余名科研技术人员有效参与,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分析、比对、论证,从不掌握技术到掌握技术,从学习对标,再到比肩超越,最终具备了世界领先的大锻件制造能力。

针对日本福岛事故的分析研判,郑明光表示,“CAP1400在设计创新和改进的同时,进行了充分的设计论证和试验验证,目前的安全设计能够确保在发生异常事件甚至严重事故的情况下都不会对环境、社会、公众造成不可接受的伤害。”

对于核安全,作为“大国工匠”、“上海工匠”,1970年出生的罗开峰手持焊枪28年,拥有一身硬的焊接技能,先后参与了秦山二期、二期扩建;巴基斯坦恰希玛一期、二期核电;世界首堆第三代AP1000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华龙一号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等国内外五个核电基地8台核电机组、三种堆型主管道焊接及相关技术攻关工作。“核安全容不下一点瑕疵,这是生命线。”工作几十年来,罗开峰始终坚持初心不改。

十年磨剑,在引进消化吸收AP1000核电技术的基础上,以郑明光为总设计的CAP1400研发团队解决了一批核电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卡脖子”关键问题,成功研发了功率更大、安全性更高的大型先进非能动核电型号——CAP1400,并使之真正成为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出口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成为我国核电出口的新名片,全面提升了核电研发、设计、制造、安全审评、试验、标准、人才等国家能力,并推动了装备制造业从二代跨越到了三代,促进中国核电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从设计技术开始,很多创新的技术要求,就要慢慢高于国际标准!从世界水平到世界先进水平,到少量的领先水平,中国要做核电强国,理念创新要不断加强,基础研究要不断投入,提高产业化标准。”郑明光院长强调。

走向深蓝走向世界上海核电全球战略地位日趋凸显

“核电产业,除了国内同行的竞争以外,还有国外的竞争压力。”上海市核电办专家刘伟瑞表示,即使在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低谷期,上海核电行业依然做到了“队伍不散、机构不撤、科研不断”,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6月,中核集团与上海市政府在沪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抓住央地融合机遇,积极发挥核工业全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的产业优势,有序推进各产业发展,核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17年,为促进海洋核动力装备产业化,根据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重要倡议,中国核电、上海电气、江南造船等5家企业共同出资10亿元,在上海成立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标志着我国向海洋核能应用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装备制造产业深度融合方面,中核集团将联合上海相关企业,围绕核电出口和“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组建上海先进核电装备技术产业联盟,推动上海市核装备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在高端金融产业推进方面,2018年中核军民融合发展基金项目将落户上海世博地区,注册资本10亿元,募集资金200亿元。项目落地后,将把握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机遇,专注于促进我国核工业产业链各单位整合与协同,形成央地、军民融合、产业结合的深度发展模式。

中核集团区域总部成功落户上海,除了产业基础、地理位置、技术服务优势,张宏韬说背后其实有着无数次的沟通。上海第一张打感情牌:八十年代,交大、复旦培养的很多人才,直接参与秦山核电建设,中核对上海有感情。第二张打科技牌:上海产学研联动,能助力好的市场化想法落地!

2017年8月,中核集团牵手上海市,合建先进核能技术科研创新中心,中核集团董事长王寿君作为央企代表进行发言(中核浦原提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17年8月,中核集团和上海签约,加快推动中核集团区域总部建设及在沪相关产业布局,加快与上海地方经济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上海核电的产业链,重新定义了上海在中国核电版图中的重要战略位置。

目光再转向世界。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组织)是通过WANO成员的共同参与制定国际上通用的性能指标,在全球范围开展经验反馈、培训、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全球核电站的安全可靠性。

去年年底,在中核集团的牵头提议下,这个已成功运作25年的国际权威核电组织决定将在上海建设第五中心。“相当于亚洲奥委会搬到了上海,将增强中国未来在核电上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助力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张宏韬透露,其实背后还有个“一杯咖啡”的故事。

去年,国际组织负责人来上海会谈,双方时间都很紧。第一天谈到下午三点钟,但备忘录还是没下决心签,对方以太累为借口,说明天再谈!但,明日双方关键人都不在。中方建议,休息一下喝点咖啡!“尝尝,是不是和你们国家一样的好!”

张宏韬派人随即买来浓醇的咖啡。“挺好!”“那请你相信,上海有和你们国家一样好的咖啡,一样的感觉。共识远远大于分歧,足以支撑你们在上海落地和发展!”一杯咖啡化解了顾虑。当天草签备忘录,第二天落实签约文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面向未来,上海核电人的使命越来越重。”上海市核电办公室副主任张宏韬感叹!

从事核电已经36年的郑明光院长认为,“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研究核电,研究一个型号、一个堆型。而我们全程参与秦山核电、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以及国家重大专项CAP1400等一系列国家任务,这就是国家使命、国家能力!”

中国核电国家名片,上海核电服务中国!肩负着“制造强国”的国家使命,上海核电正按照国家战略要求,扬帆起航,走向深蓝,走向世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图为技术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