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央企大国总师亲笔诠释「中国式浪漫」

2022-05-30 08:45  来源:国资小新     科技工作者日  邢继  华龙一号

面向未来,中央企业将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于时代画卷上书写中国式浪漫最硬核的科技注脚!


‍‍‍‍‍‍‍‍‍‍‍‍‍‍‍‍‍‍‍‍‍‍‍几千年前

中国古人以神话

表达对真理的渴望

开启了探索的漫漫征途

如今

大国重器

赴九天、问苍穹、下深海、翱长空

嫦娥、悟空、蛟龙、鲲鹏……

这些神话中的形象

都在现实中有了对应的存在

一个民族千年的浪漫幻想

就在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中

得到了实现和无限延伸

今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国资小新联合知乎和主流媒体

推出《科学家来了

——铸就大国重器 书写中国浪漫》

邀请大国总师亲笔书写

参与网友近期关注的大国重器话题

在知乎吸引了百万网友关注互动

网友直呼:科学家的浪漫才是真硬核!


建设核强国,是我们每一个核工业人的愿望,华龙团队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华龙技术,让中国的自主的核电技术引领未来核能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华龙一号”是我国基于三十余年核电研发、设计、建设和运行经验,自主研发并成功建设的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在设计、设备、燃料、软件、建造、运行维护等领域均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华龙一号”设置了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充分吸收了福岛事故经验反馈,为保障安全,我们给它设计了双层安全壳,可以抵御大型飞机的撞击。我们还在设计上提高了“华龙一号”的抗震标准,让它可以抵御17级台风、9度地震的烈度。可以说,针对“华龙一号”防御能力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做了冗余设计,给它配备了世界上最坚固的盾牌。

可以说,“华龙一号”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华龙一号”采用世界最高安全要求和最新技术标准,并通过渐进式改进形成高度成熟的技术方案;第二是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平衡。“华龙一号”满足我国对“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电机组“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的安全要求,完全具备应对类似福岛核事故的能力,同时与当前三代主流机型相比具有明显的经济竞争力。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靠金钱买不来的,是靠市场换不来的,只能靠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建设核强国,是我们每一个核工业人的愿望,华龙团队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华龙技术,让中国的自主的核电技术引领未来核能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做出更大贡献。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 邢继

科技为民,守正创新。

AC313A的成功首飞,标志着研制工作将从试制阶段转入试飞阶段,提升了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装备自主可控能力和供给能力。

AC313A直升机是为森林消防、地震救援、空中吊运、紧急输送等应急救援任务而研制的。这型机最大外吊挂起飞重量13.8吨,洒水能力5吨,可运输28名乘员,满足高原、高温、高寒等全疆域全天候多用途的使用需求。通过配装消防吊桶、机腹水箱、水炮可以执行消防灭火任务,配装光电平台、搜索灯、救援绞车、医疗担架可以执行搜索营救任务,配装生命支持一体化设备可以执行紧急医疗救护任务,加装应急漂浮系统还可以执行近海石油平台运输、海上应急救援等任务。

与此同时,该型机具备了优异的高原运输性能,可以有效弥补我国西藏等高原地区应急救援和物资运输的需求缺口。

从2017年启动在AC313基础上升级研制到如今首飞成功,近五年的时间里,型号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进,实际上是重新研制了一款新型直升机。作为直升机科研工作者,面向国家需求,打造高品质、高任务能力的民用直升机,我们矢志不渝,责无旁贷。我们也将以AC313A成功首飞为新起点,不忘航空报国初心,全力投入飞行试验以及结构/系统地面试验室试验、适航审查和航空器评审等工作,以饱满的奋斗状态和型号最新的研制成果,助力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航空工业AC313A总设计师 刘文琦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

翼龙系列无人机是航空工业研制的大型长航时无人机,用途非常广,也获得了广泛认可。翼龙无人机是在我国航空科技创新成果基础上,例如三代机的总体设计、电传飞控、综合航电等,通过对无人机技术的探索,实现再突破、再创新的成果。

回顾翼龙的发展历史,既有初创时期无人、无钱、无时间的“三无”困境,也有当年首飞、当年鉴定、当年交付的奋发拼搏,还有国庆日航展献礼的豪迈;回想“甘霖”的雨露滋润、河南暴雨中的温馨短信,我们始终践行着“服务于国家安全,服务于‘一带一路’,服务于民生福祉,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宗旨。

翼龙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赓续传承、探索创新、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科研情怀。

翼龙发展的十七年,我们秉承着“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理念,跨过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到产业创新的三个阶段,正面承接着更多的美好期许,迈向新的更加广阔的天地,为赶超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进程,推动中国向制造强国、航空强国发展而奋斗!

——航空工业翼龙系列无人机总设计师 李屹东

愿做一朵浪花,推动中国的船舶装备畅行世界大洋!

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目前已经圆满完成,历时174天,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执行了此次考察任务,可以说为本次南极科考立下了赫赫战功。

1993年,中国从乌克兰买到了一艘可用于北冰洋运输的船舶,经过多次改造,成为大名鼎鼎的“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2019年,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正式交付,“雪龙2”号一交付,就成为国际极地圈开展南北极考察的最先进科考船之一。

“雪龙2”号是第一艘满足国际极地规则、具备艏艉双向破冰能力的“极地破冰船”,她能够在层冰1.5米加0.2米雪,大气温度-30摄氏度的冰盖腹地,开展各种综合性的科学考察和物资人员运输任务,能将重约30吨的工程装备轻松卸到冰面。其次,“雪龙2”号是一艘十分专业的“极地科考船”,船上的月池车间、作业甲板和实验室加上各种先进的科考仪器设备,保证了“雪龙2”号可承担极地海洋综合调查重大科研任务。

极地是我们未来要探索的四大新疆域之一,“雪龙2”号的交付将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极地考察综合能力的瓶颈,打破少数国家对极地海洋调查的垄断局面,为人类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做出我们作为大国应有的贡献。

作为“雪龙2”号的总设计师,我的内心无比自豪。自2009年国务院立项起,我们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一笔一划把“雪龙2”号勾勒成了现实。“雪龙2”号的成功研制不仅是我们研发团队的智慧结晶,更是我们“极地精神”的生动诠释。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还将继续秉持“极地精神”,总结经验,不断创新,用心设计每一艘船,甘做一朵浪花,推动中国船舶畅行世界大洋。

——中国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首席专家、“雪龙2”号总设计师 吴刚

要做硬核科技的攻坚者和挑战者,要有坚守的定力,更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备要素。众所周知,我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为了将大规模大容量的西部清洁电跨越超远距离送到东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必然选择。

特高压直流是指±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等级,与±500千伏超高压输电方式相比,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一是输电能力大幅提升;二是输电损耗低;三是统筹利用环境容量,降低生态环境压力;四是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

然而,在决定建设±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时,我们刚刚建成国内第一个自主设计的±5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项目,许多技术都还不成熟。而在国际上,相关技术领域也还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外方专家认为我们不可能建成这样的工程。

随着研究深入,特大电流下的绝缘特性、电磁环境、设备研制、试验技术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横亘在我们面前。几年后,我们终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广特高压直流工程。依托该工程,我们首次掌握了特高压直流工程系统研究和集成核心技术,形成特高压直流工程自主化整体解决方案。特高压技术的诞生,意味着中国电力技术在国际上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中国标准”成为了“国际标准”,“中国创造”成为了“国际参考书”。

未来中国特高压技术的发展,还在于服务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实现更多创新突破,需要一大批的科技人才百折不挠、十年磨一剑,需要一代代人以“国之大者”为引领,真正把国之所需、企之所能、己之所长结合起来,用创新实践诠释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首席科学家 饶宏

 

勇攀新高峰,勇闯“无人区”。

 
 

白鹤滩水电站是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安装 16 台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在技术难度上站在了当今世界水电的巅峰。

白鹤滩水电站地处干热河谷,极端天气多发,夏季最高温度能达到43度,风力最大时达13级,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这样的环境中,要高效组织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工程,要面对诸多技术难题。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我们成功研制和安装百万千瓦机组,催生了超级装备,进入了世界水电装备的“无人区”。但百万千瓦机组谈何容易,在国内外上史无前例。在15年的时间里,我们组织设计单位攻破了一系列世界级技术壁垒,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今天我们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电能转化率高达96.7%,几乎能做到每一滴水都不浪费,达到了世界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最高水平。

首台机组成功发电的时候,现场许多同志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们“赢了”,我们没有让国家失望。

如今,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发电在即,看着眼前的大坝,仿佛就是自己养育的孩子终于长大成人,开始报效祖国和人民,心中难掩激动与感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段艰苦卓绝的水电机组国产化发展历程,凝聚着中国几代水电人“产业报国”的崇高追求。接过前辈手中“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接力棒,我们必将把白鹤滩积累的技术经验和精神财富继续传承下去,为水电事业再立新功。

——中国三峡集团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现场总指挥 汪志林

大国总师铸就大国重器的故事

映射出一代又一代央企科技工作者的

自力更生、薪火相传

攻坚克难、矢志不渝

满载了“手可摘星月,谈笑凯歌还”的壮志豪情

他们的中国式浪漫

征程是星辰与大海

归宿是对家与国最深的眷恋

面向未来

中央企业将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

于时代画卷上

书写中国式浪漫最硬核的科技注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