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故事|刘通和他的科创团队

2021-12-30 08:49    中核陕铀  创新陕铀

12月17日上午十点,室外正是寒风刺骨的时令,当我们好奇地推开公司仪控装备科创团队工作室大门的时候,刘通、李彦龙和张晓萌等几个人正在忙碌而又紧张地装配、调试着某型号精密传感器。由高级主任工程师刘通带领的仪控装备科创团队核心成员,由穆周朝、王辉、张晓萌、胡逢春、李彦龙和翁慧君等6人组成,先后参与团队的人员多达20余人。他们在刘通带领下,通过不断探索、试验、试制,逐步日臻完善,终于生产出了符合系统所需的一批批专用仪表,一举解...


12月17日上午十点,室外正是寒风刺骨的时令,当我们好奇地推开公司“仪控装备科创团队”工作室大门的时候,刘通、李彦龙和张晓萌等几个人正在忙碌而又紧张地装配、调试着某型号精密传感器。

由高级主任工程师刘通带领的仪控装备科创团队核心成员,由穆周朝、王辉、张晓萌、胡逢春、李彦龙和翁慧君等6人组成,先后参与团队的人员多达20余人。他们在刘通带领下,通过不断探索、试验、试制,逐步日臻完善,终于生产出了符合系统所需的一批批专用仪表,一举解决了该类仪表靠进口的尴尬局面,从而彻底割裂“瓶颈”,撕开“卡脖子”枷锁,将此项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系统实践中得以长足应用。

问及该科创团队成立的初衷时,刘通胸有成竹、侃侃而谈。

从2000年开始批准立项,在项目的带动下,团队开始研究工作,历时5年终于先后研制出四种专用传感器。5年来,为尽早尽快高质量完成这些装置,刘通和他的团队先后设计、制作各种(类)专用工装、夹具、工(器)具等上百种,仅把这些大小不一、作用不同、分门别类的“玩意儿”摆在一起,就令人震撼和动容,更别说一个个批次、一个个类别的“产品”了!

2021年,国家通过刘通科创团队立项的某专项工程的审批。这个工程涉及传感器、工装、夹具以及模具的设计制作和敏感元件的性能测试样机制作等多项任务,刘通和他的团队在他们的岗位上以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去迎接每一次的挑战。专用仪表的制造涉及机械、电子、自控、材料、工艺、计量等多个专业,同时也需要运用到各种技术工艺,如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材料的处理工艺、装配调试技术、电子线路的设计、计量规范的制定等,属于多工序、多专业的立体交替作业。正如张晓萌所说,“一个小小的仪表凝聚了众多人的心血。”

理想的道路上,从来都是布满了荆棘。“在完成专项工程的过程中,你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刘通笑了笑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们科创团队在完成此次专项工程过程中的困难与体会。

“敏感元件处理工艺需要一点点的探索”,刘通看着我们,继续说,“我们为了使每一种敏感元件达到最佳的性能需要历时半年的测试,进行无数次的工艺试验后才能得到最佳的技术参数。”不管多少次的失败都不能打败团队必胜的决心,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不服输的人,通过长达半年时间的反复试验、不断改良,终于获得了最佳技术参数。

“专用仪表的制造也是一大难点,我们要把比头发丝还细的敏感丝进行绕制和焊接。这种敏感丝几乎跟灯泡里的钨丝粗细一样,难度可想而知。每一项进程都离不开团队每一个人的努力。”刘通感慨地说道。由于国内没有专用仪表的校验装置,他们用了将近一年时间设计研制了实验室校验装置及现场考核装置,不断地进行装配调试技术及工艺的探索。仪控装备科创团队突破了技术壁垒,实现了仪表及校验装置从无到有的跨越性发展,这其中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团队人员的辛勤付出。

20多年的辛勤耕耘和创新研究,刘通和他的团队始终心系企业、默默耕耘。这些年来他们共创新、研制了6种型号的专用传感器和2种不同规格的传感器。眼下,刘通团队已经与两家研究院达成合作框架,明年,这个科创团队将与高校、企业及多家研究院一起合作,迎接新的创新项目。

创新团队高级工程师张晓萌感慨地说:“从九月份至今,每天晚上十点之前科创工作室的灯都还亮着,有时候甚至凌晨一点这里还是灯火通明。”正是因为他们的奉献精神,才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某专项工程所需的传感器顺利完工。

采访快结束时,刘通指着这批传感器,顺手拿起一台,欣慰地说,“这批传感器将于今天下午准时发货!”说话的时候,刘通的眼睛看向靠近窗台的“仪控装备科创团队”的授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