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研院所的改革之路

2021-11-30 09:55  来源: 熊章辉 娱核熊掌    核科研院所  核科技  核工业体系

经过 60 多年建设发展,中国核工业建立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拥有的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


1978 年 3 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迎来科学的春天。20 世纪80年代,核工业逐步从以军工为主的传统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世纪 80 “保军转民,军民结合”的新模式。进入 21 世纪,为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科技强军”“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决策,中核集团制定了“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军民融合、引领发展”的科技发展战略。根据国家战略部署,随着核工业转型,中核集团科研管理模式和科研管理机构及其职能也在不断调整、不断优化。

长期以来,国家科技计划极大地推动我国核科技发展。在实施国家科技计划的同时,中核集团从 2010 年开始加大核科技自主投入,于 2012 年启动实施“龙腾计划”。在上述计划支持下,中核集团在关键技术攻关和能力建设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取得秦山一期、秦山二期、华龙一号、中国实验快堆、铀浓缩离心机、地浸采铀、后处理中试厂、钴-60 生产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截至 2015 年,中核集团形成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核科技体系,构建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核科技研发机构和平台,培养并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在核军工、反应堆与核电技术、铀资源、核燃料技术、后处理与退役治理、核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核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对我国核科技工业体系建设及产业发展起到关键支撑和引领作用。

经过 60 多年建设发展,中国核工业建立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拥有的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

1999 年以来,为落实国家赋予的核威慑能力和核电建设的光荣使命,加快实现“完善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技术”“科技兴核”的目标,中核集团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加快人才培养、加强能力建设、加大科研投入”为着力点,开展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设重点是通过建设组织、管理、保障三个支撑体系,在科技创新中实现技术与管理两个跨越,把中核集团建成军民融合、效益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特大型企业集团。

一、科研管理机构变迁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随着核工业的转型,科研管理模式和科研管理机构及其职能不断调整。中核集团成立以来,科研管理机构经历了由科技与国际合作部、科技部,到科技与信息化部的演变。

1999 年中核集团成立之初,设立科技与国际合作部,2010 年改为科技部,2011 年改为科技与信息化部,统筹管理中核集团科技创新工作。主要负责中核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发展规划制定、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及质量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工作。

中核集团围绕科技创新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科技管理不断规范。主要制度包括:科研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研项目管理、集中研发项目管理、研发平台管理、重点试验室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专利管理、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内容。

二、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历程

1980-1984 年,核工业部先后建立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核工业第八研究所、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到 1984 年年底,核工业部科研系统工作人员达 38 600 人,其中科技人员15 900 人;部属科研机构 19 个,研究设计单位 6 个;厂矿所属科研机构 20 个,在全国形成比较完善的核科学研究体系。

20 世纪 80 年代,根据“清理课题,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方针,对当时有实际意义的军民两用项目,在人力、经费、物资上予以保证;对那些需求不迫切且研究周期长的项目则量力而行;对那些不能肯定其作用的项目则坚决停掉,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也做出相应调整。

1985 年 1 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核工业第九研究院(简称九院)对外名称使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990 年 2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调整九院管理体制,由国防科工委直接管理,在国家计划中单列。1991 年 1 月,核工业第一研究设计院更名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20 世纪 90 年代,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等改制转企。2002 年,撤销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部分业务骨干调入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其余人员和研究设施全部并入南华大学。2006 年 10 月,核工业第七研究设计院改制成立中核新能核工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01 年 7 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改制为企业,2007 年 5 月划归国家核电技术公司。2007 年 12 月,依托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核工业第五研究设计院的主营业务和主干力量及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从事核电工作及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重组改制成立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2009 年 6 月,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改制为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截至 2015 年,中核集团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院所共 13 个,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原子能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简称中国核动力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简称中辐院)、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简称中国核信息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简称核地研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简称核化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简称核西物院)、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简称核理化院)、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简称核标准化所)、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简称核计算机所)、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简称核动力运行所)、核工业第八研究所(简称核八所)、核工业大连应用技术研究所(简称核应用技术所);6 个地区性地质勘查研究所、1 个航测遥感中心,即二〇三所、二三〇所、二四〇所、二七〇所、二八〇所、二九〇所和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简称核航遥中心);3 个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单位,即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有限公司(简称核四院)、中核新能核工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核新能公司)。

中核集团铀矿地质系统、铀矿冶系统、核燃料系统、核电系统的一些骨干企业也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

随着形势变化,核科研院所领导体制也发生了变化。1987 年 5 月开始,核工业部下属科研院所由党委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向院所长负责制转变,逐渐建立起党委(政治核心、监督保证)、行政(院所长负责)、工会(职工民主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1999 年中核集团成立后,不断探索创新科技机制,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完善中核集团管理体制和机制。

2011 年,按照“缺的补齐、弱的加强、散的集中”的原则,通过动能整合和资源配置,中核集团将偏基础、前沿类科研单位集中整合,由中国原子能院、核西物院、中辐院和核标准化所,组建中核集团科学技术总院。

为支撑中核集团科技基础能力和智库建设,2013 年 11 月 22 日中核集团技术经济总院(简称中核技经总院)成立。中核技经总院是在中国核信息院的基础上组建的,归口管理中核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核计算机所、核工业档案馆和核工业科技开发咨询中心,是中核集团战略决策与管理服务、信息服务的平台。主要职责是研究中核集团发展战略、市场、财经、管理课题;重大项目论证与技术、财务评估;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工程造价、咨询服务。

三、研发平台建设

核科技自主研发平台是核军工、核能开发和核基础研究的基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责是完成军民科研任务,开展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

为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培养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中核集团在已有科研设计单位的基础上,围绕“军用核技术、核动力技术、核燃料循环技术、核应用技术、核基础和共性技术”五大技术领域的科研攻关,在“工程应用、关键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三个层面构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同时构建和完善技术基础支持平台,建立布局合理、开放共享、军民兼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科技创新体系,支撑主导产业发展。中核集团建立了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注重对国家级研究机构的管理和发挥其作用。

截至 2015 年年底,中核集团已设立 22 个重点实验室和 12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6 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1 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 3 个。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维度网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