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与ITER签署合作协议 携先进技术再次参与该项目
自2003年离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ITER)后,加拿大现在与ITER组织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以转让与氚有关的设备和技术。2018年4月,加拿大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探讨加拿大如何参与建设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的项目。
2020-10-22
核聚变反应堆最早或于2025年建成
这是9月29日发表在《等离子体物理学杂志》上的七项新研究的成果。如果核聚变反应堆达到这一里程碑,它将为大规模生产清洁能源铺平道路。
2020-10-21
中核二三举行ITER项目第二批赴法员工启程仪式
10月14日,中核二三举行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项目第二批赴法员工启程仪式。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金涛参加仪式,并与20名即将赴法员工见面交流。
2020-10-16
核聚变反应堆最早可能在2025年出现
一个可行的核聚变反应堆可能会在2025年建成,该反应堆会释放出比其消耗更多的能量。这是9月29日发表在《等离子体物理学》杂志上的7项新研究的总结。如果聚变反应堆达到这一里程碑,它将为大规模产生清洁能源铺平道路。
2020-10-10
麻省理工公布SPARC核聚变进展:可达10倍能量输出
2018年,MIT与一家名为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的公司合作了一个新的核聚变项目SPARC,目标是在15年内创造可以商业运行的核聚变电站。
2020-10-09
美国公司将为英国核聚变研究提供支持
美国嘉科工程公司(Jacobs)被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选中,为该机构核聚变和相关技术研究提供支持。根据电气组件的工程、设计和建造框架,嘉科公司将支持UKAEA在英国牛津Culham科学中心的远程应用挑战环境(RACE)设施的研发工作,此外,嘉科公司还获得了一份在UKAEA工程设计服务框架下的合同
2020-10-09
相当于4个太阳 ,中国核聚变领域再创重举!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众多显著成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上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送上太空,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问世,神州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成功打造。以及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项目的顺利进行,无一不让西方世界惊叹。
2020-10-06
美国宇航局加大核聚变野心
美国宇航局的研究项目可能会提供使核聚变商业化的途径。
2020-09-30
余剑锋:自主创新是中国核工业之魂
安全高效发展核能是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按照“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反应堆-受控核聚变反应堆”三步走核能发展战略,受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终极方案。
2020-09-25
我国成功研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重要部件“校正场线圈”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近期该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成功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研制出重要部件“校正场线圈”,并于9月22日正式竣工交付,即将运往法国ITER建设现场。
2020-09-24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探测到晶格约束聚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种在金属固体原子之间引发核聚变的方法,该小组正在为深太空探索任务寻找新的能源。NASA透露这种方法称为晶格约束聚变(Lattice Constraement Fusion),与惯性约束聚变和磁约束聚变相比,新的方法在保持室温的金属晶格范围内部创造了一个足够高能环境的聚变条件,单个原子就可以实现等效的聚变级动能。
2020-09-23
中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重力支撑设备正式启运
可控核聚变装置俗称“人造太阳”,是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梦想。中核集团12日披露,由中国完全自主研制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重力支撑批量产品11日在贵州遵义正式启运。
2020-09-14
韩国斗山将为国际热核试验反应堆(ITER)项目建造增压器
韩国斗山签署了一份协议,参加国际热核试验反应堆(ITER)项目。斗山重工已经与英国子公司斗山巴博克(Doosan Babock)组成了自己的财团,以设计,制造和供应ITER增压器。该装置将需要能够维持热交换系统的压力并且保护其免受超压。
2020-09-13
中核规划总院院长尹卫平一行赴科技部核聚变中心开展签约暨交流活动
2020年9月10日,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院长尹卫平带队赴科技部核聚变中心,与核聚变中心主任罗德隆签署核聚变标准服务合同,并开展交流活动。签约交流活动由核聚变中心副主任王敏主持。
2020-09-11
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低温恒温器下筒体安装完毕
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大容量低温恒温器的下筒体已在托卡马克内底座上就位,低温恒温器两个分段之间的距离减小至只有6毫米,焊接工作已准备开始。
20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