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采用人工智能超算推进核聚变研究
美国科技巨头英伟达(NVIDIA)于5月30日在2022年度国际超级计算大会(ISC 2022)上宣布英国原子能机构(AEA)正在使用英伟达Omniverse仿真平台来加速一个成熟的聚变反应堆的设计和开发。
2022-06-01
英国研发用于聚变发电厂管道远程焊接的蛇形机器人
近日,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开发出一款蛇形机器人设备,可采用远程遥控方式在聚变电厂管道内部实施无人激光焊接。
2022-05-31
离人造核聚变太阳清洁发电还有多远 35国科学家齐聚法国仍在努力
在 Saint-Paul-lez-Durance 的小社区中,35 个国家科学家齐聚一堂,试图掌握核聚变,这一过程在太阳和所有恒星中自然发生,但很难在地球上复制。
2022-05-31
核聚变不再是个笑话,已融资40亿美元
据CNBC报道,日本学生岛田大志自2000年开始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生课程学习以来一直从事核聚变研究。他目前已经是爱达荷州国家实验室安全和氚应用研究(STAR)设施的首席科学家,该实验室是美国联邦政府首屈一指的科学研究实验室之一。
2022-05-31
美国研究聚变系统散热新方案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核聚变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将3D打印的微小障碍物放在冷却系统的狭窄管道内,加快包层部件的散热。
2022-05-30
“我们的新时代”Vlog|“人造太阳”是如何“升起”的?
2021年6月8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完成了第10万次放电,当天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历史性时刻。
2022-05-30
中核工程:聚核能之力 谋国泰民安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于 2007年12月重组改制而成,目前是我国唯一同时具备核电、核燃料、核化工研发设计能力,专业配备最完整的核能工程公司。
2022-05-29
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湍流首次发现
日本国立聚变科学研究所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在世界上发现了大型螺旋装置中等离子体在热量逸出时,湍流的运动速度比热量快。
2022-05-24
在中国点亮第一盏“聚变之灯”
为了实现“人造太阳”这一梦想,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高精尖科研团队,用青春与智慧书写了科技报国的新时代篇章,被誉为“种太阳”团队。
2022-05-20
突破燃料密度极限 核聚变基本定律修订
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等的国际科研团队,修订了核聚变领域的一条基本定律。新定律指出,科学家们实际上可以在核聚变反应堆中安全地添加更多氢燃料,从而获得比之前想象的更多的能量。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
2022-05-19
当核聚变反应堆遇上3D打印 “人造太阳”有望更快“发光”
近日,深圳大学增材制造研究所陈张伟和劳长石教授团队,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基于3D打印一体化自由设计和成形复杂多孔结构正硅酸锂陶瓷件,有望替代传统的微球床结构,成为新一代产氚器件,展现出重要应用前景。该成果已发表在《增材制造》杂志上。
2022-05-19
美国签署新型太空推进技术示范合同
美国国防部(DoD)国防创新部门(DIU)近日已与美国超安全核技术公司(USNT)和阿瓦兰奇能源公司(Avalanche Energy)签订合同,示范用于小型航天器的下一代核推进和电力系统。国防创新部门表示,这两家公司将测试使小型航天器能够在地月空间随意操纵并支持高功率有效载荷的解决方案,以支持国防部扩展空间任务的需要。
2022-05-19
麻省理工学院扩大融合合作
麻省理工学院 (MIT) 等离子体科学与聚变中心 (PSFC) 将根据与麻省理工学院衍生公司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CFS) 达成的一项新的五年协议,扩大其聚变能源研究和教育活动。
2022-05-18
为了国家,他宁愿放弃诺贝尔奖
王淦昌是我国物理学界的传奇科学家。早年,他师从德国物理学大师,却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中年,他冒着炮火穿梭在抗美援朝的战场,隐姓埋名于我国西北核试验基地;晚年,他守护我国自主核电工程顺利开工,上书中央实施了中国版的“星球大战”计划……
2022-05-17
科学家首次发现白矮星重启氢核聚变,温度急剧飚升,亮到肉眼可见
白矮星是太阳这类的恒星走完主序星阶段后的产物,一般认为质量在太阳0.5~8倍之间的恒星,在其主序星阶段结束后都会变成白矮星,这个时候恒星的核聚变已经结束,自身不会再生产能量,所以白矮星又被认为是恒星的残骸,但是来自欧洲几个天文研究机构的一个研究团队于5月13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称首次观测到了白矮星爆炸现象,验证了之前物理学家们的一个猜想。
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