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大队:这个项目不止值3000多亿

2019-10-08 15:17  

  2007年,核工业二一六大队等单位承担的《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项目,首次发现了我国第一个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探明了我国第一个特大型地浸砂岩型铀矿田,其铀、煤及伴生资源经济价值达3000多亿元,为新疆提交了煤炭资源40余亿吨。  六位一体的重大突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防建设和核电发展的需要,国内铀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当时在西方发达国家,寻找和开发地浸砂岩型铀矿已成为天然...


  2007年,核工业二一六大队等单位承担的《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项目,首次发现了我国第一个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探明了我国第一个特大型地浸砂岩型铀矿田,其铀、煤及伴生资源经济价值达3000多亿元,为新疆提交了煤炭资源40余亿吨。

  “六位一体”的重大突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防建设和核电发展的需要,国内铀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当时在西方发达国家,寻找和开发地浸砂岩型铀矿已成为天然铀发展趋势。所谓地浸砂岩型铀矿是赋存于松散沉积砂岩中可以用原地浸出工艺开采的铀矿资源,一般产出于中新生代盆地,与传统的硬岩矿床相比,经济效益特别显著,环保意义尤为突出。我国是否存在该种类型的铀矿,能否找到该种类型的铀资源,已引起国内能源界的高度关注。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按照核工业“两局”的战略部署和总体思路,在国内无勘查先例和现成技术工作标准的条件下,核工业二一六大队牵头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的《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项目,以伊犁盆地库捷尔太地区为突破口、结合外围总体预测,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综合应用地质、物化探、水文、钻探等多学科的勘查技术,取得了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突破,使伊犁盆地成为我国第一个铀矿资源大基地;直接推动了我国铀矿勘查的战略性转移,在我国天然铀资源勘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铀矿勘查的多项空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铀矿成矿理论,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北方吐哈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找矿突破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项目实现的直接经济价值达3000多亿元,为我国国防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项目突破了前苏联“次造山带控矿”成矿理论束缚,建立了一套适合于造山带内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后生铀矿的成矿理论,建立了“六位一体”的“伊犁式”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式。通过全面总结和深入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铀资源评价和综合勘查方法体系,为核地质行业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规范的编写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同时,伊犁盆地铀矿勘查的巨大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铀矿勘查的战略性转移,在我国铀矿勘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图为技术

深圳核博会

中国核电网


推荐阅读